黄道周年谱注译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11

导言:黄道周生平综述

 

黄道周先生年谱最有影响的有三种,即洪思《黄子年谱》、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郑亦邹《黄石斋年谱》。其中洪思和庄起俦都是黄道周的学生,庄起俦还跟黄道周一起出师到建阳才回来,许多事情亲眼所见,他的版本最为详细,道光年间福州人陈寿祺先生以《庄谱》为底本,综合《洪谱》和《郑谱》,补充《庄谱》所没有的材料,形成新版本,仍以《漳浦黄先生年谱》为名,这是现在广泛流传的通行本,为了方便现代读者直观理解,现更名为《黄道周年谱》(以下简称《年谱》),本书即以此为底本翻译成现代文。译者还翻译黄道周《乞言自序状》和洪思《文明夫人形状》,以附录形式作为史料补充,有助于更为全面了解黄道周的人生历程。黄道周是东山有史以来最为杰出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先贤,他像孔子一样,学问贯通天人,行为止于至善,一生特立独行,命运多舛,可歌可泣。本文把黄道周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简略叙述,帮助读者理解黄道周生平事迹。

 

  故乡东山(15851609

    15852月初九日,黄道周出生于漳州府铜山所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关帝庙旁边)。《年谱》说,此地山峦环抱,郁郁葱葱,凝集了天地的精华,黄道周的生辰八字更是包涵了星象优点,父亲青原公在黄道周出生时梦见神龙披金甲执金斧簇拥着神人到来,这些优点和神异预示着黄道周不平凡的人生起点。黄道周在《续离骚》提到父亲做梦,也许他相信梦境的启示,从而相信在未来人生旅程发挥更大作用,肩负更多的的道义责任。但是黄道周本人知道梦不能作为现实依据,所以,这个梦境的描述没有出现在他以后的著述之中,在我们看来,它更多地反映了父亲望子成龙的愿望。然而,我们从《乞言自序状》中,可以找到家庭教育和遗传基因对黄道周成长的影响。他的先祖迁居东山到黄道周已经是第六代了,从曾祖父开始,几代人安贫乐道,喜欢主持公道,好打不平。到了父亲青原公才向外公学习圣贤之道,而且父亲具有擅长书法的天赋,母亲也略通经史。父母对黄道周管教极严,从父亲烧书的细节可以看出,黄道周基本上按照父亲安排的方向发展。他五岁读书,八岁能文,十四岁游览广东罗浮山,深得韩大夫赏识。他从小着装整齐,喜欢和年长的人交往。他关心政治,二十来岁就想向朝廷上书,这些都说明黄道周早慧,颇具神童特质。

    除了跟从父亲学习,黄道周没有得到名师指导,他喜欢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读书学习,比如在东山县东门屿的石室、在地址不详的鱼鼓溪顿坑和兄长一起耕读、在平和大峰山的洞窟里苦读磨砺。黄道周有超强的自学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都有不凡的成就,在吸收消化和辨析质疑中形成颇有个性的学术观点。《年谱》记载了黄道周和大哥在顿坑耕读遇虎的事情。县志记载古代东山有老虎,黄道周在荒郊野外遇见老虎,这是可能的,然而,《年谱》作者说老虎听见黄道周的话而低伏着身子离开,恐怕是后人神化黄道周而加以渲染的结果,《年谱》作者借此表达了对黄道周的崇敬之情。

   二十三岁那年,父亲去世,穷到没有办法为父亲发丧,黄道周的家庭似乎和亲戚关系不太融洽,这可能是黄道周移居漳浦的原因之一。恰好这一年,县长黄应举考评读书人,黄道周的文章得第一名,黄应举惊叹黄道周的才华,甚至不敢引为知己。二十四岁到漳浦县城,在退休大臣卢维祯家当家庭教师,在此结识漳州著名人士张绍和、张绍科兄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黄道周来到漳州张绍和家,一边学习一边讲学。黄道周的名声从东山传到漳浦,再传到漳州,他只有移居县城才能拥有比较广阔的施展空间。1609年,他二十五岁,服丧期满,他娶了东山岱南村林姓姑娘为妻,带着母亲移居县城。

 

定居漳浦(16091622

    黄道周在漳浦县城东郊的草庐安家,从1609年到1625年,除了天启年间在京三年,黄道周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渡过。

    黄道周科考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3岁那年他首次参加县试,名列第一,但是因为四月份父亲去世,不得登县学籍,也就是说没有取得生员的身份。27岁时他参加县试和郡试,都获得第一名,一下子跳过生员阶段,中了秀才。黄道周以后多次说:“臣蚤岁学道,二十七始就青衿。”青衿是秀才的代称。25岁时他越级赴省城参加乡试,落第而归。28岁时再次参加乡试又落第。31岁时第三次参加乡试,拟列第一,但因违规落榜,主考官员为他惋惜,福建提学副使郑三俊还请黄道周写《齿录后序》,这可以看做是官方对黄道周学识人品的别样肯定。34岁时第四次参加乡试,因策论抨击时弊,屈居第七名,总算中举。35岁时在北京参加会试,落第而归。天启二(1622)年黄道周38岁,第二次参加会试,取得第二甲第73名的成绩,选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黄道周特立独行,敢于利用考试抨击时弊,其政治品格已经初露端倪。

    从《年谱》的记载发现,黄道周的主要活动在于交游、讲学和著述,参加科举考试看起来更像副业。黄道周的成长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但他非常善于向长辈学习,他说晚辈向长辈学习最为有益。他和郑怀魁交往,明白自己天文学知识的缺乏。他和林茂桂一起瞻仰圣贤,知道努力学习和艰苦实践是成为圣贤的唯一道路。对于黄道周来说,来自长辈的正确启示比传授知识更为有用。这一时期黄道周的主要精力在研究《易经》,他研究重点是象数易理,这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为此,他学习天文历法,研究音韵律吕,试图追溯天地的本源,总结治乱兴衰的规律。他发现明朝律吕学家李文利的理论缺陷,29岁创作《大咸经》,32岁创作《易本象》,35岁开始创作《三易洞玑》。除此之外,还写了大量诗歌、杂文和义理文章,有《师表》、《诗揆》、《春秋揆》、《骈枝别集》、《逆流小草》等书问世。

    黄道周长期在漳浦、漳州讲学,31岁时广东潮州郡守请他到潮州讲学,34岁时福建督学岳和声请他到福州讲学。可以这么说,黄道周还没有中进士,在福建广东等地已经名声远播,官宦名流竞相交往。

 

步入政坛(16221628

    翰林院集中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进入翰林院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由科举到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明朝绝大多数内阁大臣来自翰林院。黄道周被选为庶吉士,更是属于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黄道周做了两件事,第一,上呈奏疏《拟中兴十三言疏》和《拟汰冗滥清宿蠹以足军需疏》,一方面指出了当时的社会弊端,一方面提出全面的治国主张。当时,军事上,在辽东,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明朝由军事进攻转入全面防御。政治上,长期以来皇帝疏于朝政,官贪吏残,政治腐败。因此,黄道周认为当务之急是着手军事、政治和经济改革,才能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第二,天启初年,魏忠贤尚未专权,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的斗争方兴未艾,斗争的天平逐渐倾向魏忠贤一边。黄道周和文震孟、郑鄤相约上疏弹劾魏忠贤,文震孟先上疏希望勤政讲学,忤逆了魏忠贤,被廷杖八十,贬职调外。郑鄤紧接上疏弹劾阉党,被降职外调,回籍候补。然而黄道周说自己因为要迎接母亲来京,没有兑现诺言,为此感到内疚。

    天启三年,黄道周的母亲和妻子林氏来京,到浙江嘉兴,林氏因病去世,苏州巡抚周起元帮忙料理丧事,并派人护送太夫人到北京。天启四年黄道周从翰林院结业,授翰林院编修国史实录,曾经请求出使朝鲜,没有结果。天启五年初,魏忠贤气焰更为嚣张,黄道周奉命侍经筵,不愿意按例跪地前行,而是昂首阔步走进去,忤逆了魏忠贤,最终请假回家。后来他在《辨仁义功利疏》说:“侍经筵仅一日,忤珰而去。”黄道周是幸运的,他离开朝廷后的三年,即天启五年到七年,魏忠贤大规模迫害镇压东林党人士,冤案迭起,杨涟、左光斗、周顺昌、黄尊素等一大批东林党人被迫害致死,到了崇祯即位前夕,东林党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弹劾魏忠贤绝对没有好下场,许多官员迫于淫威,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连辽东巡抚袁崇焕也积极参与其中。历史不能假设,以黄道周的个性,一个第一次侍经筵就和魏忠贤发生冲突的人,如果早几年中进士,早几年进入权力中心,恐怕很难逃过魏忠贤一劫。

    黄道周回家后,把父亲青原公的墓从东山迁到漳浦北山安葬,在墓旁建屋居住,东郊的房子废弃不住,后来改建为明诚堂,现在是漳浦县黄道周纪念馆。天启六(1626)年续娶蔡玉卿为妻,两个月后母亲去世,黄道周为母亲守孝三年,不宴饮作画,也不作诗词文章。服丧期间,悉心整理坟墓,妥善安葬祖母、伯父、叔父,又在北山安葬亡妻林夫人。另一方面,继续创作《三易洞玑》,直到崇祯二(1629)年完成,此时黄道周45岁,这部书写了整整10年。

 

捍卫纲常(16281644

   黄道周在天启五年并没有受到处分,而是以请假的方式回家,第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三年,到崇祯元年期满,按道理应该上朝报到,然而黄道周到第二年冬天听说后金兵入关,才愤然出山。崇祯三(1630)年四月到达北京,崇祯五(1632)年二月离开,为期一年十个月,这是黄道周第二次入朝为官。崇祯三年五月,受命前往浙江主持乡试,取士98人,但是在发榜前,怀疑尚观声、尚观法二人是兄弟作弊,于是删去尚观声,这件事后来被弹劾为“非法割榜”,受到罚俸一年的处分。

   崇祯三年底,因天启四年参加编纂的《神宗实录》竣工,升任右春坊右中允。在参加礼部宴会上,想起前首辅钱龙锡担任过《神宗实录》总裁,这个时候被诬陷关进监狱,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他回家后长时间睡不着觉,那种仗义执言,好打不平的性格起了作用,于是上疏相救,崇祯严旨切责,黄道周以理相辩,几次来回,受到降三级调用的处分,而钱龙锡得以不死,谪戍浙江定海卫。

   崇祯四年底,长子黄麑出生。崇祯五年初,本来依例请示放行,即可离开北京,可是黄道周却在《放门陈事疏》抨击时弊,崇祯下旨要黄道周做出解释,黄道周再上《放门回奏疏》,被驳回,以“滥举呈臆”为罪名,削籍为民。黄道周一再受到处分,最终成为没有任何职位和待遇的平民百姓。此次入朝为官,黄道周有两大收获,一是在浙江会试中录取的如曹振龙、何瑞图、孟应春、朱朝瑛、钱朝彦等人,后来成为大涤书院的弟子,这是黄道周能够创建大涤书院的客观条件。二是疏救钱龙锡,勇于批评时政为他获得很高的政治声誉。  

黄道周离开北京,心情相当不错,沿途登览名山,拜会郑鄤、徐霞客等友人,七月下旬到达余杭大涤山,和诸位弟子创建大涤书院,一直到年底才返回漳浦北山墓庐。崇祯七、八(16341635)年都在漳州地区活动,最重要成就是应漳州司法长官曹惟才的邀请,在漳州榕坛(芝山紫阳学堂)讲学,共十八期,编成《榕坛问业》十八卷,成为黄道周代表作之一。崇祯八年十一月接到圣旨,以“清望”官复原职,即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道周在“为官”和“为学”之间犹豫不决,拖到崇祯九年九月才出山,十二月到达北京。

    黄道周第三次入朝为官,从崇祯十年正月初一日见朝到崇祯十一年八月降职调外,历时一年八个月。这一期间,黄道周经历两次升职,一次在崇祯十年五月,升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司经局。一次在同年十二月,升任经筵日讲官、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管玉蝶,正四品,相当于厅级,这是黄道周在崇祯朝的最高官职。

    黄道周不是言官,却比言官更勇于进言,在一年多时间内,黄道周总共上疏十八封,其中两封只有题目,内容已经遗失。黄道周反对杨嗣昌夺情出任兵部尚书和进入内阁,反对陈新甲夺情出任宣大总督,他是用夺情的伦理标准作为手段,反对朝廷的政治、经济、军事政策,因此,黄道周和林兰友、何楷﹑刘同升﹑赵士春被誉为“长安五谏”。崇祯十一年,黄道周分别于二月十二日、六月十八日、七月初五日三次获得崇祯召见,每次召见黄道周都毫无保留提出自己的观点,尤其在七月初五日的召见中,黄道周当面顶撞崇祯皇帝,最终以“朋串扰乱”的罪名降级调用。

    崇祯十一年八月,黄道周离开北京,登上泰山,冬天到达大涤山,年底才回到漳浦北山守墓,修建“十朋轩”“九串阁”,陈列历代先贤五十六人,以此对崇祯强加给他的“朋串”罪名表达另类抗议。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黄道周,崇祯怀疑结党,下旨逮捕入京,廷杖八十,由于叶廷秀、涂仲吉等人营救,崇祯更加怀疑,牵连大臣达二十多人,从崇祯十三年七月到崇祯十四年底,黄道周经历了九次审问,四次拷打,在刑部监狱和锦衣卫诏狱来回折腾,长达一年半,最终以谪戍湖南辰阳获释。崇祯十五年二月出京,四月经杭州第三次来到大涤山,六月在九江修改在监狱里创作的《易象正》,在此得到赦免召回的圣旨,经南京第四次到大涤山,年底回到漳浦北山。崇祯十六年修建明诚堂,一年后建成并举行明诚堂大会。崇祯十六年五月开始在龙海蓬莱峡修建邺山书院,准备在此颐养天年。

 

抗清殉国(16441646

    1644年五月,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黄道周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他希望为新政权效力,上呈《时务疏》,提出个人的治国主张,不被采纳,黄道周相当失望,犹豫不决是否出山,一直拖到九月十五日才上路,从此再也没能回家。十月下旬,在浙江衢州听说已经被晋升为礼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上呈《衢州闻升辞职疏》,然后最后一次(第五次)来到大涤山,大约在大涤山住了一个月,到1645年正月才到南京上任。

    1645年二月,黄道周因为对弘光政权失望,上疏请求赴浙江绍兴祭祀禹陵,得到批准,三月初一日发舟,但被大风所阻,直到四月初一日才到达绍兴,大约四月初十日祭祀完毕。黄道周没有返回南京,而是在绍兴一带周游徘徊,五月十五日,听说弘光皇帝出逃,皇太后来到临安,黄道周一方面上疏皇太后,请求催促马士英率军到黄得功军中保护圣驾,要求下令召集各地溃败军队参加抗清。另一方面南下金华,招募义勇。六月初七日到达杭州,第二天参加潞王监国仪式,给潞王写了《潞王监国笺》,希望自强不息,在十天内做好十方面工作然后登基。十一日,清军逼近杭州,黄道周移舟富春江。十三日,在舟中会见唐王朱聿键,和郑鸿逵等人约定共举大业。黄道周的本意希望唐王驻跸衢州,然而唐王在郑鸿逵的簇拥下一路南下,越过仙霞岭,进入福建。黄道周和郑鸿逵出现意见分歧,但他还是上疏请求唐王监国,分析浙江、江西、福建军事地理态势,黄道周走走停停,为唐王登基准备了一系列文件,因此追赶不及。听说唐王定于闰六月初八日监国,黄道周派人祝贺,而自己抄小路回家,唐王派人在路上拦截迎接,黄道周于闰六月初九日到福州谒见唐王。

    唐王登基后,在朝班位次排列的问题上,黄道周和郑芝龙发生争执,导致了文武不和,黄道周愤而自行请边。隆武帝任命黄道周为钦命招征直省、便宜联络恢复南京江北等处地方、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七月二十二日辞朝,在南平、建瓯、建阳、武夷山市等地招募训练军队,获得12营兵力,每营384人,共计4608人,十月初一日到达上饶。到了上饶以后,又招募组成5个营,总共十七个营,6528人,包括进军途中加入的乡勇,最为鼎盛时候兵力达万人。黄道周的军队和众多抗清义军一样,多为乌合之众,缺乏战斗磨练。虽然人数众多,由于黄道周指挥不力,兵力分散,战斗力远不如清朝骑兵,失败是必然的。但是黄道周以六十岁高龄,慨然自任,充满理想,坚信天道人心还在明朝一边,因而更具悲剧色彩。

黄道周的军队初期取得一些胜利,在清军的反扑下,各路部队相继失败。十二月初六日,黄道周孤注一掷,率领一千多人向婺源进发,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距婺源十余里被清军包围,战败被俘。黄道周被关押在婺源,抱定必死决心,绝食七天不死。1646年正月初六日押抵徽州,看见徽州街市热闹非凡,感到世事不竞,才导致人心到了这样的地步,开始第二次绝食达十四天,没有死,才进了一些水浆。大约正月二十日押抵南京,这一阶段的黄道周一方面惟求速死,一方面写了许多诗作,其中有诗作《告辞十八翁》72章,诀别平生所游历的十八座名山,遗嘱死后葬在大涤山,也有诗作《待命》和《归衅》,表达了生命将要结束时对人世的留恋,这些诗作结集编为《石斋逸诗》。1646年三月初五日,黄道周在南京曹街从容就义,他用生命的代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陈旭山

                                                         于福建东山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