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书法教育的意义探要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07-24

社会转型期书法教育的意义探要

林宜春

【摘 要】 当前社会转型期,传统美德被边缘化,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普遍表现出浮躁的心理,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坐不下来,学不下去。书法凝蓄着国学精华,可以令学习者提升文化修养、审美能力,涵养品格性情。普及书法教育,具有培养理性、平和的社会情绪与国民心态,营造和谐、善美、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建设作用,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美德流失、世风浮躁、文化密码、国学经典、以书化人、普及发展

【正文】 一、当前社会转型期,世风道德出现的若干问题

1. 传统美德被边缘化

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民众消费升级和多元化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但物质的繁荣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的支撑,使得“黄金发展期”,变成了“矛盾凸现期”。唯利是图的风气、情色八卦的炒作、笑贫不笑娼的物质至上思想甚嚣尘上,使得传统的伦理道德逐渐被边缘化。打开网络,充斥页面的是刺激眼球的奇闻轶事,还有与之相伴的各种缘由的社会不满和乖戾、邪淫之气。 2. 学校教育缺少国学内容     教育就是教做人,如陶行知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做好了,人生的路走好了,企业、社会也差不到哪儿去。可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几乎成了社会共识。学校教学课目缺少国学内容,如修身养性、诗书情怀,尤其缺人格培养。即便有那些诗词歌赋,教学也是应付式的为考而学。各级教育主官看中的更多是“三率”和“政绩”,于是课堂成了急功近利的生产车间,学生沦为考试机器。 3. 道德教育缺乏人文支撑     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道德文化建设的事情,从颁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到创设道德讲堂,从编写文明礼仪歌谣到举办道德主题知识竞赛。一次次的道德建设风潮,一次次的检查验收,是不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风貌?我们透过一个窗口,也即社会目光聚焦的地方——学校,来审视这个问题:事实是教师对于各种道德建设活动不胜其烦,越是要催生成果的地方,越是怨声载道,小学尤为严重——学校应该是个温柔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可是过多的行政压力和学生、家长问题的层出不穷,致使“师道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世风浮躁、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中,我们少了理性分析和人文内省,却多了对教师的施压和苛责。很难想象:以心理抑郁、信仰迷失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生活会是幸福、温暖的,以灌输作业和考试为认知模式的学校会是美德如风的地方吗?我们从接二连三的校园暴力事件不难想见。 所以我们的道德文化建设需要寻求一个更切实可行的渠道,使之更接近民众,更融入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陶冶人们的品德性情。我认为,作为国学经典文化的一部分,书法艺术及书法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普及书法教育能有力推进构建社会文明 (一)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书法承载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融会了先贤圣哲们的广博智慧和人生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 书法的一极是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密码

汉字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它凝聚了华夏祖先对大自然、生产劳动、社会万象、生命意义、人生真谛的思考和总结,是中华文明瑰宝,对后人的人生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举几个例子:     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人”字和“言”字合成“信”,意思就是说到做到;如“孝”就是“老”上“子”下的组合,要我们礼敬长辈,先长后幼;“安”即家中有女,“宁”就是家中有“丁”,而现在的成人不守家,成天往外跑,所以家庭问题、以致社会问题就层出不穷。还比如自大一点就是“臭”;“贱”的繁体是“贝”的右边两个“戈”,意即为钱而争斗,那就叫犯“贱”。还有许多,这说明汉字不仅可以引起我们美妙的联想,也给人以哲理的认知和智慧的启迪,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和精神家园。     2. 书法的另一极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说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立己达人”、“上善若水”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们在书法中得以保存,成了我们家居摆设的生活元素。也正是这些文字向后人昭示了天地大观、物态生息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启迪和警醒后人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倡明“礼义廉耻”和“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道理。

再如《孝经·卿大夫章第四》云“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意即 “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他自然无口过;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他自然无怨恶。”想想如果今人大多有这样的修养,和谐社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此则其一,而文中熠熠之言比比皆是。我们有机会再看圣人黄道周的《孝经》抄写:一派温良、恭俭、端庄、法度谨严,字里行间让人领受其一代完人的高风亮节,如沐春风。而这样的圣义经典若得以传承弘扬,泱泱大国的浩浩人文岂不泽被天下。

3. 书法艺术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之美

书法的着墨行笔和书法创作者的精神活动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线条的粗细、笔墨的浓淡、着力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行进的顺逆、结构的避合、意态的牵连、黑白的布局等方面,都可看出创作者的心境意绪,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音乐般节奏、旋律的享受。     如“人”字,《列女传》中如是说: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也。人具阴阳,左笔为阳,右笔为阴;阳清而轻,故左撇轻,阴浊而重,故右捺重;阳中有阴,故左撇先重而后轻;阴中有阳,故右捺先轻而后重。阴阳合而为人,即其字可悟也①。虽是简单的一撇一捺,却蕴含阴阳和合、刚柔相济、轻重缓急的人生哲理,说开了它既是美学,也是哲学,是待人处事的运筹之道。 又如《祭侄文稿》,颜真卿对兄侄为国家壮烈牺牲和颜氏家族的“巢倾卵覆”,忠义满腔,悲愤异常,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悲愤激昂倾泻于笔端,让人顿生壮怀悲烈之感。    (二)书法传承能发挥促进构建世道人心的作用

书法的真正理念是:1.“思无邪”的清净性;2.“止乎礼仪”的节制性;3.“天人合一”的自然性②。由金融危机引起的西洋文化危机,正使世界目光转移至东亚文化圈,汉字和书法被抬高到净化世界文化的高度。书法正以其深具美德的姿态焕发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克己复礼为仁”,“行义以达其道”,通过自我修养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从而传播仁义道德,德化民众,济世安民,书法任重而道远。     1. 书法具有以书化人的社会功用     如清朝文艺批评家刘熙载说:“写字者,写志也。”又如朱和羹言:“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③ 而东汉的辞赋家赵壹则有“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议论,他站在儒学立场强调了书法的文化价值,也即以文化人的社会功用,并构成了汉以后2000多年来书法理论的首要文化内容④。可见书法是人的心智、情感、精神的外在表现,是东方文化的标签。摹写创作,浸润其中,可以开拓视野,升华情感,涵养性情。大而化之,书法艺术可以促进构建世道人心,推进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2. 静的艺术可以治理浮躁的世风     林语堂说:“中国字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在这一练习过程中心性的平和和体察的精微是十分重要的。”⑤。明代哲学家、书法家陈献章则说:“予书每于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此吾所以妙乎动也;得志弗惊,厄而不忧,此吾所以保乎静也。”⑥ 可见书法是静心养性的艺术,如此有条不紊、宠辱不惊,定能培养人宁静不乱、知书达理的气质修养,这正是治理当下世风浮躁、急功近利的时弊所必需的。 3. 书法教育可以培养潜心做事的品质

这些年来关于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各级政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可谓不多,但效果不尽人意。可以说,道德文化建设不是抓经济促生产,不是确定目标,规定节点,有大气魄,用大手笔就可以完成的,其建设成果也无法用条条框框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长期积淀的感性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有任务就急着抓检查出成果,不能尚未深入开展工作就急着比汇报拼政绩。习总书记于2005年在浙江农村工作会议上曾高度赞誉谷文昌——东山人的“谷公”不追求“显迹”,而是默默无闻,一干就是十几年,在老百姓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才是最大的“政迹”。此言振聋发聩,指明“潜心做事”在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意义。而书法艺术正是一项极其需要“潜绩”的艺术,只有安心“潜”下去,才可能有“绩”显现出来,正所谓功到自然成。

而笔者在多年的书法教育实践中,也发现:“潜心钻研”的心态引导和一味地传授写法相比,一个是事半功倍,一个是事倍功半。究其本质:后者是由外施与、强加,学书者是被动接受;而前者则注重“由内催生”学书者的问题意识,促进其观察分析,培养其感受把握,进而提高其摹写创作能力——心潜进去,成绩自然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多的成就感会激发学书者更深入地潜心学习,这是一个心性成长的过程,也培养了古仁人君子皆具的“静以养身”、“精勤求学”的美德。

4. 在日本和韩国,书法是其人文精神的主要构成之一

在日本,书道(书法)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因十分推崇的王羲之的书法有入木三分之效,所以历史上日本人称书法为“入木道”和“笔道”。如今他们的书法必修中就有汉隶和魏碑,其书风创作十分重视作品的骨力和气格。1980年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日本讲学归来,有段十分感慨的话:“到日本讲中国文化是件需要勇气的事……在东瀛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历史上的汉人。”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本的弘扬普及,抛开其劣根性不说,时至今日,其书道传承依然维系着威武不屈、精勤于学的人文气质。

而韩国的书法文化,不仅体现在殿堂庙宇的题字碑刻,也体现在他们的业余生活。有位书家朋友到韩国交流,拜访了一家书法研习所,进门就见很多大企业老板、金领和白领,跪在地上一丝不苟地写汉隶。说是工作累的时候,只有跪在张迁碑前虔诚地书写汉碑,才和古人气息相通,有身心畅快、精神贯注的感觉。这个以中国的“太极”为国家标志的邻国,因为发展迅速被冠名以“太极虎”。我们应该正视汉唐文化在韩国人文思想,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汉唐时期,朝鲜、日本等国遣使到中国学习。如今,日本、韩国的文化世风有可取之处,我们也应该认真学习——学习人家精研汉学,学习人家跪在地上虔心摹写碑隶。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只有精神的觉醒和文化的强大,才能为梦想的实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三、普及书法教育的建议     为了普及书法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在学习载体、普及举措和发展机制上做足文章,使其承载中华精神文明走进坊间巷陌,成为人们心头的一道风景,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点。 (一)围绕“认知”和“以文化人”的主旨,编写汉字和传统文化教材     关于汉字的形意内涵和精神指向,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是欠缺的,若有,也是被肢解的零星碎块,或只是脱离感性认知的理论。这方面的信息传播很大程度上依赖授课教师的国学修养,然而在中小学教材中没有这样的系统知识,也少有老师有较完善的知识积累。所以我们应组织有关专家对这一中国文化密码和体现国学精神的经典进行系统的整理编辑,并在学习考核中有所侧重,藉以推进后人了解、学习祖宗怎样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牢记先人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

(二)加强书法教育的普及 多年来,中国书协引领书坛创下可圈可点的业绩,打开中国书法事业的大好局面,但仍然摆脱不了一头热的发展局限,不少离文化中心较远的地方,“艺术欺诈”和脱离知识、美德修养的伪艺术泡沫蔓延。为什么背离“礼义廉耻”的行为在“美德至上”的书法艺术圈里可以大行其道?这说明群众对这一国粹的认知是较局限的,所以如何做好深入普及工作是当前书法事业要研究的重点。因此笔者建议:     1.在中小学乃至大学课程中增设书法必修课。

2.语文教师的业务考核中单列书法修养科目。

3.将书法纳入公务员考试、高考内容。

4.开发可以体现个人喜好和心情状态的书体的手机手写板。

(三)建立、完善书法文化发展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书法文化市场,形成教育、培训、创作、展览、收藏、拍卖、应用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做细书法艺术的文化普及,做大书法产业的影响。

①《刘向<列女传>文学成就初探》张涛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1993年第01期 ②《汉字与书法是21事迹世界文化的新论题》金炳基(韩国全北大学教授)《书法报》2014年第3期 ③《书画书录解题》近代 余绍宋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④《非草书》东汉 赵壹 http://baike.so.com/doc/5809328.html ⑤《中国人》 林语堂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1月

⑥《陈献章集》(明代)陈献章 中华书局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