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铜山城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8-29

【古城·古街·古民居系列之一】

 

钟灵毓秀铜山城

 

黄辉全   文/图

 

站在铜陵岵嵝山顶,山虽不高,却能观旭日东升之壮阔,一览铜陵胜境之全貌,“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关帝庙、古城、塔屿、黄道周故居……一一跃入眼帘。历经600余年风雨的铜山古城,今朝已是誉享海内外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最适合旅游渡假休闲的海岛,荣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海岛美术)之乡”。

 

风雨古城

 

明初,东南沿海倭寇为患,海岛肆虐,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抵御倭寇骚扰,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临海砌石,环山筑城,逶迤环绕,方圆551丈,背广1丈,女墙855,窝铺16,高2.1丈,城置东南西北四门,名为“晨曦”、“答阳”、“思美”、“拱极”,西南旱路各建一楼,东南北三面临海。自成天然广阔的护城河,西面直达水寨大山并形成犄角。据记载,古城修筑后,“置所设官,官军一如陆鳌之制。万历末,只见在旗军三百六十七名。”“铜山寨以卫官领兵守之。景泰间,移铜山西门澳。嘉靖四十二年,改设钦依把总一员,建署所城外。所辖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为漳郡滨海重镇。非汛期,则团泊寨澳,轮番出哨;遇汛期,则分哨四出:前哨镇海、左哨陆鳌、右哨沙洲、后哨鲎壳澳,而横屿、菜屿、井仔湾、大小甘山则外洋岛屿最险者。原设福船、哨船、冬船、快马船共四十六只,官兵一千一百四十一员名;遇汛,贴驾征操军五百五十五名。”(明《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纪》)明《镇海卫志•兵防志》也载有:“铜山浙兵营始于万历九年(1531),沿海警特设浙兵一营……平时则自铜山至玄钟、诏安等沿海柚柑岭、凤山孔道,皆其哨守。有事则专听调度征剿。”铜山城与福宁的烽火、连江的小亭、莆田的南日、泉州的浯屿连成一体,为明代全闽海疆的五大古城。600多年来,铜山城留下了许多抗列强防御外侮的壮丽诗篇。历史上这里设有前营、中营和后营,后山腰有处尚存的三合土夯实古残墙,长5米多,高3.5米,墙厚0.45米,墙体嵌有多支石矴,残墙上有个1.5米宽的平台和一截2.5米高被杂草湮没的墙体。古残墙依山面海,地处铜山城内最高处,是观察南门澳、西门澳海面活动的最佳位置,疑似明代军事建筑铜山寨瞭望哨的遗址。周围还有“海阔天高”、“小蓬莱”、“结山水缘”3方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

自古以来,铜山不仅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而且海洋经济活跃,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有“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瑸、陈士奇,有刚直不阿、历职御史、历位卿署的唐朝彝……他们的智慧之光,闪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

东山自古以来还是游览胜地,是文人骚客和政坛贤达仰慕登临的游览佳境。从史前时期择水而居、擅长造船和航海的古越族人留下的太阳纹岩画,到琳琅满目的历代摩崖石刻和碑刻。古城铜山,人文荟萃,儒风绵绵,高人贤士,乐此不彼。明代巡海道蔡潮肩负抗倭重任不忘培育学人,他建南溟书院于东山的制高点,让学人尽览海阔天高,培养海之胸怀,收获满腹经纶。还有从福建南路参将李楷和施德政、福建参政程朝京到郑成功四登东山、渡海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天地会创始人道宗和尚……无不留下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逸闻趣事和传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人文景观,赋予了东山岛无穷的艺术魅力。

 

关帝信俗

 

数百年来,古城因拥有天然良港,为渔民出海捕鱼、为南来北往商船停泊提供了便利与保障。天长日久,择水择陆的百姓纷纷落户而居,生根繁衍,渐渐形成一个人丁兴旺的聚落。

东山人敬仰关公,已成千年不变的海洋关帝文化习俗。世代以海为生的东山人民,热爱海洋,依赖海洋,敬重海洋。他们凭借一腔热血,一身胆力,搏风斗浪,这样更有赖于精神上的支撑。因此,许多保民安境的道家和民间诸神灵如武圣关帝、海上圣母妈祖、玄天上帝、保生大帝、开漳圣王等等,香火相继安家古城。先民们为了崇功报德,慷慨解囊,兴建庙宇,移奉神殿,以此发扬光大,泽及黎民。东山人自认是关帝老爷的子民,关帝爷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圣灵和心灵依托。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帝的诞辰日,举行隆重的“三献礼”祭祀仪式,最热闹、持续时间最长的莫过于关帝庙前搭筑戏台唱大戏为关帝爷庆寿献礼。旧时献戏是由本城豪商富户或南门、西门、东门、北门四大澳头渔户捐缘,聘请潮州、汕头等地的潮音,泉州、漳州的南音、芗曲戏班进岛。五月十三日起鼓至六月二十四日连演不歇,各种古装剧目繁多似锦,开演之前献演“头人”及戏班老板先行晋庙致祭,跳“加冠”、“排仙”贺寿。戏多在夜晚进行,通宵达旦,锣鼓笙箫不断。关帝庙前,各种老字号风味特色糕点、小吃,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各种制作精巧的儿童玩具,最为热销。

关帝爷出游的前二、三天派一人沿迎神的街道鸣锣“报街”,通知各家各户打扫卫生,清洁街道。出游那天,信徒们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游神队伍,马头锣开道,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随后,锣鼓班,八宝武器队,龙旗队,锣鼓队、戏曲、龙狮起舞、踩高跷、海底反、彩艺队、民俗技艺……纷纷上街。传统的出游路线为从关帝庙出发,沿顶街、前街、打铁街、澳仔街、坎顶、牛车场、东坑路、石鼓街、城脚路等主要街道。百姓们沿路虔诚摆设香案跪拜迎接、祷告平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处处洋溢着吉祥喜庆的热浪。男女老幼或踮脚或攀高,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g  `5 {8 F0 o) i8 M! y: n2 ?: N有时一连三天,各大寺庙的主神纷纷上阵。“歇社”时,福户和群众自发做义工,组织免费供应伙食、茶水。

挂香,关帝圣诞期间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古代以来,凡从东山分灵续火的香缘宫庙都须到东山祖庭祭祖朝圣挂香,以乞圣灵威振安境福民。挂香团队由宫庙主事或乩童引领,古饰盛装;或挑着香火、神像,或抬着神轿而来,香火队、锣鼓队、乐班、踩街舞队相随。古时多在澳雅头(太平澳)码头上水登岸,虔敬重礼的三步一跪,掌香叩拜直抵关帝庙前,敲锣打鼓、舞狮舞龙、奏乐鸣炮,然后晋庙谒祖,焚香膜拜,三牲五味盛供以祀;分灵的神像安放于祖庭祀案分香乞灵,回銮时绕圈过炉,包请祖庭炉丹香火带回。

年终岁尾是东山百姓拜谢天公最密集的时间。岁首开春,各渔船商户头家(老板)到关帝庙晋香许愿,年终岁尾,于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众神上天述职前择吉日拜谢天公。此日之前的腊月每日,各渔船头家、商号老板率家人伙计,载全猪全羊等牲礼、供品,到关帝庙进祭,报谢天公赐福与关帝恩典。

东山信俗有趣的关帝还有 “博柑”、“博灯”、“乞龟”等习俗。月圆元宵夜,正是万家灯火时,人们跳完“火囤”后,带上美好心愿,如鱼一般游入到关帝庙,祈求关帝四季平安、为结婚多年尚未生育的新人“添丁”、祈求渔业大丰收。此俗从元宵夜至正月十八晚上,以元宵夜最灵。

位居中国四大关帝庙之一的东山铜陵关帝庙,为台湾数百座关帝庙的香缘祖庙。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武庙,以其辉煌精巧的建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独一无二的庙祀格例、世所罕见的百姓共奉神灵为祖,冠居海内第一的隆胜香火及名闻遐迩的庙园景观,声威卓著于海峡两岸。历史上两岸炉丹共香,同根同源。“庙之地势,龙蟠虎踞;庙之壮观,翚飞鸟革,矢棘跂翼;庙之定制,纵袤百二十尺,横广五十一尺;庙之规模,王宫巍巍,廊腰缦回,阶级峻绝,中肃阃门,外高华表……是以祈者颂,赛者歌,游玩者乐,问吉凶者赞羡……虽古滕王阁,莫是过也。”(《鼎建铜城关王庙记》)殿内关公金身雕像,威武英俊,宽额红脸,美髯垂胸,蚕眉枣目,凛然气志。两边奉立随关帝于麦城尽忠的周仓、关平、赵累、王甫四将雕像。正上方悬挂咸丰皇帝御题金匾“万世人极”,大殿立柱上,挂有黄道周于崇祯乙亥八年(1635年)十月撰书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左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震,只完当日精忠。”大殿右侧祀奉周仓。君臣平起平坐,独开古今关帝庙祀君臣易位共享香火之别例。关帝庙常年香火鼎盛,前来朝觐的海内外信徒络绎不绝。

 

人文风情

 

 铜山,一个充满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城。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它成为一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海岛文化宝库。南音、昆曲、潮剧、汉剧、芗剧、八音、大曲、歌册、木偶、艺棚戏、四平锣鼓、大鼓凉伞、踩高跷、五角戏、走旱船等等,还有剪瓷雕、金木雕、泥塑、擂金画、海柳雕、海螵蛸雕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在铜山这座海岛上盛行,历经海洋文化的浸染,积淀而成一方地域传统文化资源。“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等儒家思想观念的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有了教化的古城,不管是生意人、渔民、手工业者还是耕种农民,讲究“以和为贵”、“以德为邻”,他们以自己是关帝的子民而倍感自豪, “感之以帝德,摄之以帝威”,自觉以关帝“忠勇仁义”精神为道德楷模,效仿关帝为人处事之法则,世袭相沿。生活中崇尚和谐吉祥,从物体吉祥到行为吉祥,从传统建筑的墙壁、护栏、藻井、窗棂、瓦当,到装演、雕塑、绘画、刺绣、剪纸、日常生活用具;从盛大庆典、重大节日到祭祀、祈祷仪式、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追求美好幸福愿景,祈望吉祥平安。

带着更多的好奇一回回、一次次地辗转于古城内,不经意间从“纶章垂耀坊”边,顺着温馨、传统的七曲小巷,蜿蜒曲折间,欣赏了海商文明带来的经济繁荣景象,陈氏、高氏、蔡氏、欧氏、许氏等十几座祖祠家庙,分布于古城之内。还有清康熙六年(1667)中进士,依例授内弘文院庶吉士,历任广西、山西、陕西、京畿、广东诸道御史职,不久被擢升为通政司参议、大理寺少卿、太仆寺卿、太堂寺卿、宗人府府丞的唐朝彝故居。这些古厝群因地制宜,规划精巧,集闽南传统建筑艺术于一体,让人感叹代世家故迹和这经典的传统聚落。这或许是唯一可带我追溯铜山历史的渡口,一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瞬间在眼前定格,明清时代的经济、人文思想和人情风土,淋漓尽致,无遮无拦,一一展示在眼前。

推开高氏宅第连扇雕花门,虽破旧却不失精致,偌大的庭院盎然绿意,鸟语花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三座大厝次第而建,高高的门槛、气派的门庭,映射出家族曾经的显赫。厅堂里的木雕、堂匾、中堂、楹联,都是主人精力和财力的积累,每一件都是传世艺术品,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依托。中堂上一方硕大的“德门将大”烫金匾额依旧夺目。主人高正扬,里人称之“城内高四爷”。他一生致力发展商业和海上运输业,经营“成发号”陶瓷商铺,拥有“华诚号”、“华德号”、“华芳号”等货船,北上温州、上海、天津;南达汕头、广州、海南,在铜山航运史上留下浓墨一笔,清光绪年间清廷诰授其“奉政大夫”。突然的造访,生怕我这不素之客惊醒主人沉睡的梦。伸手轻拭门上那流年的风尘,不禁有些黯然伤神,感叹岁月的残酷无情地带走了太多太多的文化。

清代中晚叶,城内妇女高雅时尚的文化生活当属吟唱歌册,上至富商大贾下到平民百姓家庭相当盛行。相传明洪武年间,驻守铜山城的官兵和商贾,从潮汕地区把“歌册”传入铜山。在传唱过程中与兴化、泉州传播入岛的“秦腔”、“南词”相融合,形成一种既不脱离潮州歌册音韵母体,又衍化为以闽南语咏唱形式的民间文学曲艺,流传至今已数百年,被誉为“女书”、“闺中文学”,亦称“唱歌册”。一唱厝边知,嫂娘婆姨闻歌来,她们常常被歌册的故事所吸引,她们的情感也常被歌册所激发。那是因为历史演义、民间传奇、袍带公案、胭脂灵怪,忠孝节义、悲欢离合、朝代更替……无不浓缩在这一本本珍如宝物的歌册里,流入一代代女性的心田。歌册成了旧时代妇女的生活生产教科书和精神乐园,使她们认识人生的价值,造就了她们贤淑温柔的品性,寄托了她们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对女孩来说,歌册的“熏陶”了使她们的人生得到启蒙。人们视唱歌册为体面事,以歌册陪嫁为荣,不少大户人家不惜以整箱的《歌册》作为陪嫁女儿的嫁妆,形成了东山岛独特的新娘唱厅堂的风俗,也有了“铜山娘仔十六会唱歌”的骄傲。如今《东山歌册》已载入“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在海岛文艺百花园中吐蕾绽放。闻一缕幽幽的歌册香,扑面而来的是古雅的文化味,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原文化的影子,看到历经岁月在东山岛特定的地理、环境下不断发展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看到了古城东山人文历史积淀与审美眼光。

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街巷院落无不饱含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街上现在还保留着不多古老的手工作坊。闲着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在街边看些发黄的书,或聚集在一起喝茶打牌、或哼着小曲唱着“歌册”。平静的生活,让老人们守望着这最后的古老。

岁月无声,如今这里的一切闲适而又安静,留下斑驳的道道遗痕。有谁能想到它那昔日的喧嚣与繁荣?又有谁能告诉后辈,这顶天立地、聪慧过人的东山海商们,在伙计们的“起航”吆喝声中,如何驾驭北船队浩浩荡荡走南闯北,川行于茫茫大海间,劈风斩浪耕耘着希望与收获的期盼?!

 

捍卫古城

 

一路走来感慨颇多。从古后营三仙洞,经城内高氏大厝,沿一段难得的鹅卵石小路探寻,在关帝庙景区内“中正公园”旧址,找到一座全国罕见、我省唯一的一座“抗日献机纪念碑”,碑文记载它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迄今已有七十多个年头了。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我华夏大地,抗战烽火四处纷飞,狼烟万里血横流。地处东南沿海国防最前沿的厦门、金门同样免遭其难,相继失守,汕头、南澳皆告沦陷,东山岛也惨遭日寇蹂躏。民国二十八(1939)年七、八月及翌年三月,占据台湾的日军司令部参谋兼华南特务机关长山本募为首率大队日伪军先后三次从粤东渡海,大举进犯东山岛,滥施轰炸。英雄的东山岛“不分军警与平民,一片打成铁血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打退日寇侵略者,夺回全部失地。在三次抗战中,东山岛有近千人壮烈殉难。

抗日激情高涨的东山各界人士,积极楼响应胜利县长“节约献机” 号召,当时有段宣传快板:“查埔(男人)俭烟支,查某(女人)俭胭脂,拜神俭纸钱,俭俭给前线买飞机……”在东山各界人士的踊跃支持下,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募集到15万元,献出福建省首架飞机,命名“东山号”。盛大的献机大会上,群众认捐的一筐筐大银元和金银首饰堆满主席台。省党部书记长陈肇英亲临参加,福建省银行总管理处赞扬东山县“提倡先声,各地当步后尘,赞襄盛举也”、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公署致电:“首创义行,阙功尤伟”、航空委员会电嘉:“振导群伦,破除迷信节约献机赞勷航空,卓诚忠枕,良堪嘉尚。”翌年七月建成“中正公园”,一座7.7米高、寓意纪念“七七抗战”的“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和“胜利”、“建国”二亭屹立于园中。纪念碑由里人叶维金、叶占梅俩兄弟负责设计、制作和安装。碑上刻有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培锟的“献机先声”、督察专员萨君豫的“充实国防”、抗日名将胡琏的“破除迷信,减少滥费,充实国防,打击伪敌”题词。国民党75师师长韩文英赋诗:“记曾碧血染沙场,三扫妖氛我武扬;建国仍期同戮力,神州岂许寇猖狂。”

民国二十九年(1940)旧城隍庙遗址修建有“忠烈祠”,崇祀全国抗战阵亡将士及本县三次抗战阵亡军民,并设关羽、陈元光、岳飞、戚继光、俞大猷、郑成功、黄道周、林日瑞、陈瑸、陈士奇及北伐为国牺牲的诸位爱国忠烈、民族英雄神位,入祀东山抗战阵亡烈士及殉难民众。民国政府内政部颁布了《入祀忠烈祠烈士安位祭文》:“国步多难,蛮夷猾夏;卫我河山,实惟健者。风云惨淡,龙战玄黄;杀敌致果,允为国殇。日月焜耀,天地寥廓;设位招魂,灵兮是托。报功崇德,生荣死哀;馨香俎豆,万古昭回。”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慎终追远。我们不仅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神灵,更要隆重祭祀为国捐躯的国之英雄、国之功臣,祭祀社稷神坛上没有的抗战英雄。

 

古城遗韵

 

沿迂回曲折的海滨木栈道,蔚蓝的大海,清澈的海水、清新的空气、洁白的沙滩,让这座面积不大的滨海风情古镇,再度成为世人关注和向往的旅游胜地。不经意间发现了一方不知年代的“小蓬莱”的石刻,还有“东山陆桥口”。

  眺望茫茫台湾海峡,有谁曾想到这波涛汹涌之下,距今约8500年的史前冰河时期却是一道由若干浅滩组成的隆起地带,从东山岛经澎湖列岛连接台湾,被地理和考古学界称为“东山陆桥”。如今东山渔民还经常从这海域中捞获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2009年12月,“台湾海峡陆桥”入选“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项目。

古城西门兜和南门澳海面是传统的端午龙舟赛场。清代中叶以来,作为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和传播地的东山岛,海运交通空前发展,海洋经济进入一个繁花似锦的时期,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体现“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精神的龙舟赛,也渐成东山一种民间竞技活动且相当盛行。当时的“龙舟”是由大缯艚渔船临时改装扮演。1950年以后,龙舟的制造才逐渐讲究,船身以容纳16名选手为度。16名选手为司鼓、司锣、司旗、司舵个1名,司楫12名。比赛时数舟竞发,捷足夺标者获胜。赛前隆重举行龙舟点睛仪式,为龙头披带红花,让龙舟增添几分祥瑞之气。1986年端午,一次规模较为壮观的龙舟竞渡再现南门澳海面上。震天的龙舟鼓再度敲响,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古城墙、海堤岸、民宅屋顶……挤满3万多名观众。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阔别26年的东山到端午龙舟赛在西门兜海面上再度擂鼓开赛,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6艘龙舟像离弦之箭,排排的浆橹如同整齐的步伐,划出一曲曲欣喜的旋律,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浪花。“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选手们斗志高昂,堤岸上欢呼声与掌声响成一片。山上、海岸线、木栈道上,观者如云、人潮欢动、海港路、团结路,就连大街小巷几乎被人流与车辆所阻塞,盛况空前。“龙年龙月龙日龙时龙舟越龙脉入龙门龙腾龙地”的“九龙求对”征联活动,创下了东山岛史上规模最大的征联活动,为人文龙舟推波助澜。

宛如“沧海悬珠”的铜山古城,在蔚蓝的大海映衬下,穿越时空,从历史深处走到盛世今朝。岁月如流,浮华万千,风采依然,它无需任何华丽的雕琢,却成为东山人心中一座永远屹立的航标。

铜山古城,一部记载了600多年历史的史书,让我读到定格在岁月中的那鲜活的古老语言和那生生不息的坚守,读到东山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的坚毅与柔情。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1)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2)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3)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4)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5)

钟灵毓秀铜山城(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