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英的歌册人生
栏目:当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黄武英的歌册人生

林平良

黄武英的歌册人生(图1)2001年初,日本TBS电视台记者来到东山岛,把摄像机聚焦在黄武英老阿婆的身上。TBS采编负责人说,东山歌册是古代民间文艺的“活化石”,我们制作后将以异国风俗物语向海内外传播。随后,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先生也赶来黄武英家,向她请教东山歌册的唱法。他翻阅了一本本黄武英老阿婆抄写的字迹娟秀的歌册,竖起大拇指说:"OK!OK!”

“会唱歌的小查某”

    “铜山娘仔会唱歌”,自古已扬名。这里的“唱歌”指的是吟唱“歌册”。东山女人唱“歌册”,是一种自唱自娱、类似于“歌唱说书”的活动,曾是东山岛民间最为流行的女性文艺娱乐。每当夜幕降临.女人老少三五成群,或在家庭的庭院里,或在街道旁,或在沙滩上,或在榕树下,唱起了古“歌册”,海情风韵,其乐融融。

   几多风雨几度春秋。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山歌册”曾经大量散失。有幸的是,黄武英这位八旬阿婆,2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搜集抄录古“歌册”,至今珍藏歌册150多部1800万字,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黄武英出生于海岛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一名清朝老秀才。父辈家道中落,为“讨生活”去了南洋。黄武英小的时候,“铜山”仅是一个小小的渔乡,也没有什么好娱乐的,只有唱歌册不要什么道具,自唱自娱挺好的,深受老少女人喜欢。黄武英的外婆、姑妈、母亲都是当地唱歌册的能手。黄武英从小就耳濡目染,10多岁时就学会唱第一部歌册《谢玉辉》,之后一发而不可收。小小年纪就可以连续吟唱几十本古歌册。外婆、母亲经常夸她并鼓励她,左邻右舍也非常喜爱这聪明可爱的小“查某”(本地方言,意为女人)。

      

带上一箱子歌册陪嫁

    歌册情缘。黄武英与孙子仪从恋爱到结婚,直到现在“老来伴”,都与东山歌册有挥不去的“情缘”。黄武英18岁那年在同伴家里唱歌册。很偶然,孙子仪被那甜美的歌声深深吸引了。黄武英也注意到眼前这位眉目清秀的同龄男生。这样“爱的种子”就在他们之间不知不觉播下了。经私下打听,黄武英知道孙子仪不但书念得好,而且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孙子仪也羡慕黄武英不仅长得很“水灵”,而且还是远近出了名的唱歌册“赛金花”。

    一次,他俩不约而逄,都登门拜访启东私塾老师,见面之间又说起了歌册话题。就这样,他们悄悄地开始了“歌册倩缘”。空闲时,你教我歌册,我教你练书法,在恋爱中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后来,孙子仪升学了,要到外地读书,他俩更依依不舍,黄武英赠送给孙子仪一套《韩廷美》歌册,而孙子仪赠与黄武英一支精美的毛笔。

又是一年春草绿,黄武英20岁那年,孙子仪完成了学业。黄武英欢天喜地嫁给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出嫁要有嫁妆,黄武英就带上一箱子歌册作为嫁妆,来到了孙子仪的家。

黄武英相夫教子之余,最热衷的还是唱东山歌册。年久月深,黄武英把一本本歌册吟唱得滚瓜烂熟。她的婆婆也是一个过目不忘的歌册迷,左邻右舍还有一群喜欢唱歌册的好姐妹。清晨或黄昏,她们时常聚会在黄武英家那宽敞幽静的庭院,一边绣花一边唱歌,有时也一边唱来一边吟和,如坐春风,如浴月光。

    就这样,黄武英和孙子仪在古韵典趣里走过几十年静美的人生。

寻寻觅觅“搜罗”歌册

据史载;明洪武年间,驻守东山的官兵和南来北往的商人,把“潮州歌册”携带入东山。歌册因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曲调简单顺口,很快就在东山海岛流行。后来在传唱中又融入南音、秦腔等曲调,逐渐形成具有东山方言特色的“东山歌册”。它的文体类似唱片叙事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诗行有节有韵,可分为七言句、五言句、三七言句、三三五言句、三三四言句等几种。可以说每部歌册都是浓缩了的、押韵的历史长篇故事诗。而歌册的种类之多,篇幅之巨,令人叹为观止。歌册唱本有《双白燕》、《武则天》、《韩廷美》、《薛仁贵征东》、《狄青平南》、《樊梨花征西》、《陈世美》、《王昭君》、《冯长春》、《崔鸣凤》等。

  尽管东山歌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黄武英在吟唱东山歌册的过程中,发现手中的歌册一本比一本破旧,而各种各式石刻、木刻的古版唱本日益锐减。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要把东山歌册这种民间文艺发扬光大,,努力尽自己一个女人家的微薄之力。

  她走街闯巷,花钱购买歌册。有一次,她听说邻村一位拾破烂的老汉,收藏好几本古版歌册。她就不顾风雨和黑夜,提着灯笼从小路赶到老汉家,向老汉说明购买歌册的心情与意义。老汉被眼前这位真诚的“小女人”所感动了,就把歌册如数奉送给她。黄武英如获至宝。她起早摸黑,到处“搜罗”歌册,她寻寻觅觅,或向亲朋好友要,或到大街小街收购,或跑到乡村寻买。对有些古版珍品的歌册,黄武英则省吃俭用把它们购买下来。就这样,花费不少心血、汗水与钱财,陆陆续续地购集了两三百册新旧唱本。对此有些人并不理解,说她一定是撞邪了,也有好姐妹劝她:  “唱唱歌也就算了,何必这么较真来劲呢?”  “再说你真傻,别人存钱财,而你花钱存破册。”黄武英只是笑着说:  “也没什么啦,以后你们会明了的。”

  在后来的荒唐岁月,歌册成为“毒草”,也成了颂扬“帝王将相”的“封资修”,一批批古歌册被撕的撕,烧的烧,毁的毁。黄武英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成为“荣誉馆员”和“文化使者”

 春回大地。黄武英又高兴地听见了那久违的歌册声音,她按耐不住地吟唱起来,唱着唱着,又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唱歌册重新成为东山岛上一种“新”时尚。然而那些曾经流行传唱的歌册唱本在“破四旧”的风雨中几乎绝迹。黄武英老阿婆,这位东山歌册兴衰的见证人,发自肺腑之言:“我要抄写歌册!”黄阿婆凭借自己大半辈子攒下的记忆,开始呕心历血地编织“歌册梦”。最费功夫的,要算是抄录和整理。白天忙碌,只好在更深夜静的灯下伏案耕耘。第一步整理,对破旧或残缺不全的歌册,她很细心地分类,粘贴,修补,还要装面。第二步抄录,黄阿婆昼夜回忆,记忆袭来,就废寝忘食,伏案疾书,用毛笔或钢笔正楷抄写。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娟秀又端正。夏抄三伏冬写数九,多年来,共抄写了《冯长春》、《望春风》、《王昭君》、《韩廷美》等歌册唱本。其中,一部《五美缘》赠与东山县图书馆收藏,就有14卷之多。

因有独特贡献,东山县图书馆授予她“荣誉馆员”称号。而东山歌册作为独特的地方曲艺,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论证,被收入《中国民间曲艺音乐集成》。海内外许多歌册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向黄阿婆请教。她又成为民间艺术交流的“文化使者”。黄阿婆对笔者自信地说:“有了歌册,东山的文化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还要吸引更多的年青人来学唱歌册,让歌册世代相传。”  

黄武英的歌册人生(图2)

  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约翰先生采访黄武英 

黄武英的歌册人生(图3)

  东山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