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
栏目:当代 发布时间:2014-07-16

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

陈炳文

 

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图1)陈雯登(1902-1999)又名成德,属虎,乳名擒虎,铜山顶街人。祖父致远,字振夫,自号萼楼老人,饱读诗书,早年赴越南经商,是西贡福建会馆的创始人之一。父桂秋(1871-1956),字舜挥(逊辉),晚清廪生,是东山最后一位秀才。子启明、秀孚、达孚、庆孚、有孚,女莉莉、萍萍,分别在新加坡和美国定居,均受过高等教育,表现卓越。

陈雯登幼承庭训,学龄期就读东升学堂。小学毕业后,考入厦门集美中学,1922年毕业于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得到校主陈嘉庚的赏识,即聘任为新加坡“爱同”学校校长。在“爱同”学校任职八年间,多次受到陈嘉庚的嘉许,并借以勉励他人。期间,陈雯登利用课余时间,攻读英国伦敦皇家函授学院。经过四年六个月时间,修毕全部课程,获颁教育学士学位。

在新加坡期间,陈雯登认识了在新加坡中华女校执教的胡文英女士,经过一番周折,结为伉俪。胡氏系江苏南通名门望族闺秀,美丽聪颖,知书识礼,气质高雅,凡事见解屡有过人之处。在南京期间,胡文英与宋美龄互为闺蜜,后义结金兰。婚前,陈雯登写信禀告父亲,告知新近欲与胡文英女士结婚。陈桂秋获悉后大为不快,认为雯登已有贤惠家室,不可再有异心,不让雯登与胡氏结婚,并安慰在家的雯登发妻黄品说: “我明天就到厦门去,把他带回来给你”。黄品,在娘家原名亚花,铜山富庶人家之女,粗通文字,孝敬公婆,遵循 “三从四德”旧礼教,对失亲的侄儿陈良雄姐弟视同己出,抚养成人,深受公婆疼爱。

在厦期间,陈雯登携胡文英谒见父亲,胡氏执礼甚恭,应答极得体。与胡氏一见面,陈桂秋眼前一亮,甚为满意,随即一改初衷,接受了这位准儿媳。“知子莫如父”,他深知儿子非纨绔子弟,更不是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作为男人和父亲,他谅解儿子的择偶标准。尔后,陈桂秋语人,胡氏实一不可多得的女性,他们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回到东山,他苦劝儿媳黄品,就随他吧!他长期在外奔波,身边需要有个伴照应,有她在,我放心。对胡文英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1930年冬,陈与胡在南京举行婚礼。雯登家乡的寓所“萼楼”,地处狮哥奶,周边的民众有民谣唱道:“王府狮哥奶,出了个陈雯登,娶妻胡文英,结拜宋美龄;族亲陈宝鼎……”有些年轻的妈妈把它当成催眠曲,哄襁褓中的婴儿入睡。

在南京期间,国民革命军成立“遗族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宋美龄任董事长,教职员工逾百人。该校专为收容阵亡遗族而设,性质特殊。经美籍顾问昆比推荐,陈雯登被聘为该校教导主任。陈雯登接任后,秉承办学的主旨,教养兼施,注重职业训练,使学生毕业后皆有一技之长。当时南京为全国教育首善之区 ,教育名流辈出,陈雯登自感来自福建渔村海隅,出身于寻常百姓家,不足以服人。他便愈加奋发,遇事以身作则、诚挚待人、事事处理得非常得当,学生的学业也高人一等。他用实际能力使同僚们刮目相看。蒋介石每次召见,辄勉励有加。有一次,蒋介石看到陈雯登老穿一件破旧长袍,即嘱随从取来一套苧麻长袍送他。陈雯登舍不得穿,抗日战争结束,雯登得以有机会出差到闽南公干,返梓省亲,把长袍转送给父亲陈桂秋穿。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狼烟四起,烽火连天。驻印度英美盟军计划反攻缅甸和东南亚沦陷地区。为了配合盟军这一行动,教育部在云南昆明设立“东方语文训练班”,培训通晓各地方言人员,以便配合盟军翻译。陈雯登素具语言天赋,曾在新加坡任教多年,会讲英语,又熟稔马来语,还通晓国内各地十种以上方言,遂成为负责训练班的最佳人选,即被教育部委为训练班主任,主持组建。到任后,他四处物色精通东南亚各国语言的语文人士担任教员,迅速招收有志青年学员100人,强化训练半年。结业后,陈雯登亲自率领学员从昆明出发前往印度加尔各答。途中须飞越喜马拉雅山,舟车劳顿,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艰难险阻可想而知。经过一段时间的长途跋涉,顺利把学员交与盟军派遣使用,为打击日本法西斯做出应有的贡献。先生这一壮举,受到时任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国民党抗日高级将领,全国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毛泽东为主席)的褒奖,亲自赠送陈雯登“龙云文明杖”一支。此杖刻有“龙云”二字,现存于美国西雅图陈雯登故居。

从加尔各答回国后,适值国立贵州大学筹办,陈雯登又被派往该校任训导长并兼任教授,专授近代伦理学。他在教学中详述中西伦理的异同,探求近代伦理思想的变革以及伦理道德的实践等,理论多有独创,不拾人牙慧,甚得学生欢迎。贵州大学履约期满,他又分赴西南、西北各省为劝学、督学奔忙。在战时兵荒马乱,交通困难的条件下,他的足迹还是远及青海、新疆等地,真正体现了“中枢授所命,劝学驰八荒”的作为。

 

抗日战争结束,陈雯登又奉命赴东南亚各地慰问侨胞,并视察当地侨教。在新加坡期间,他有机会重晤集美校主陈嘉庚。陈嘉庚非常高兴地握着陈雯登的手说,集美学校有你这么一位高足,我引以为荣。并嘱代向蒋介石追回厦大经费美金50万元。当时厦大因战乱迁往内地长汀,其经费被财政部扣留甚久,教授和学生吃饭都发生困难,厦大濒临解散。陈雯登回国后,当即找蒋介石,几经周折,最后如数追回,厦大从长汀搬回厦门。当时有人说陈雯登挽救了厦大,不致倒闭,实不为过。

解放前夕,陈雯登迁往台湾,仍任督学原职。1954年竞选“国大”代表成功,每届“国大”大会,他就教育提出不少议案,均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为台湾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由于工作范围局限于台湾一省,公余时间较充裕,他受书局委托,编写了《南洋侨民小学国语课本》,全套十二册,为东南亚各国华文学校采用。

1963年,陈雯登夫妇一同飞往美国,为儿子秀孚举行婚礼。同行的还有陈秀孚义母宋美龄。

陈先生原拟婚礼办毕即返台,无奈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以逆料。胡文英突然宿疾复发,尽管动用最好的医生和最先进的医疗条件,还是回天乏术,终致病逝。巨变之际,陈雯登悲痛欲绝。在《九十感怀》诗中,陈雯登用“在昔贤内助,鸿案咏相莊”诗句寄托思妻深情;在其《自传》中,他又这样写道:“先室胡氏结缡以来,夫妇感情弥笃,三十余载如一日。余事业上得其鼓励佐助者良多。对儿女尤善尽母责。相夫教子,宵旰不辞,而又担任教职,积劳成疾,遽尔尘寰。人世几回伤心事,余都身历其境,宁不怆然?”前文提到的陈与胡情意相投以及陈桂秋老先生的一改初衷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时的陈雯登已万念俱灰,据情向层峰请辞各职。虽经上峰多次慰留,无奈辞意坚决,他终于结束了四十年的舟车劳顿生涯,定居于美国西雅图。近40年的“国大”代表也因李登辉的全面改选,于1992年辞职。然而他的教育事业并不因此结束,他的治学也不因年事渐高而歇息。由于他的才学和名气,在美国也颇有影响,定居美国后,遂被美国西雅图大学聘为伦理学教授、华盛顿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著有《新生活实践》等著作。

陈雯登认为自己最大不幸和毕生憾事有二,其一,母亲逝世时,他在新加坡任教,父亲逝世时,他在台湾供职,因当时条件,闻讯均较迟,未能亲临治丧,抱恨终生。其二,故居萼楼存有祖上遗留下来的大量名家字画、古书籍,文革中被搜家13次,全部一扫而空。黄品怕再次引火烧身,又把散落在地板上的“字纸”丢进灶膛内。尤其厅堂正中的一幅康喜子(康瑞)画的关帝肖像,是名家之作,世代镇宅之宝,几代人供之为圣灵,可谓无价之宝,也没有了下落。每每有家人前往美国或书信往来,陈雯登询问起这幅关帝肖像的存毁命运,答案都使他非常失望和无奈唉叹。

1994年,陈雯登不顾93岁高龄,从西雅图飞往上海。不久漳州市领导接到省委书记贾庆林办公室的电话,要漳州市政府妥善解决陈雯登祖坟用地问题,尔后层层下达。据陈雯登侄儿陈良雄先生透露,是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打电话给贾庆林书记的。是否可以这样推断:陈雯登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和遗憾,专程到上海找汪道涵帮助解决祖坟用地问题,如果是这样,雯登先生与汪道涵的交情确系非同一般。又有一说法,陈与汪是30年代在南京认识的,是否属实已无从查证。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协调下,陈雯登的祖坟用地很快得到解决,地点在西崎村边。我们现在看到的墓园入口处两侧有汪道涵“郁郁佳城”(注)和陈雯登的“博齐陵园”题词,内有祖墓7坵。陈雯登《思父》七绝“西望故乡怅白云,谆谆庭训毓后昆;祗今海宇多成器,最是伤心父不闻。”镌刻于园中。

上海之旅结束,陈雯登又飞往新加坡,找到儿子陈启明(亚俊,黄品所生),如此这般地做了一番嘱托,即飞往美国,有关墓园的设计与施工,全由启明回国操持。汪道涵的“郁郁佳城”题词,由达孚专程到上海请汪道涵赐题。在墓园的兴建上,充分体现了陈雯登的意图和风格,陈雯登父子花费了心血。2006年,陈达孚从西雅图经上海抵达东山,怀揣着先父“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遗嘱,专程到东山祭扫祖墓,县政协主席高爱明、副主席刘小龙接见了他。然而却因种种原因,致使达孚祭祀祖坟的夙愿未能如愿以偿,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惆怅,悻然别离了他的祖籍东山。

陈雯登平生不吸烟不喝酒,唯书是读,手不释卷;敬业乐群,诚挚待人;素性淡泊,尤爱好集邮,古今中外邮品极为可观,内不乏珍品、极品;通晓中西乐器,弹奏自如。陈先生平生不喜逢迎,过去所接触的,不少是政治上风云顶端人物,尤其在南京时代,他从无攀附之想。朋友闲谈中,询以“既已飞黄,为何不求腾达”,他总是报以一笑。“业由执教起,作育在春庠”,他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学贯古今,并认定了人生的方向,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成为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在定居美国期间,先生非常怀念故土,更关心家乡的教育,关心家乡的亲人,他在《九十感怀》诗中写道:“缅怀我祖考,萼楼遗爱长”;亲自“恭录先君遗作”萼楼楹联“依山为屋勿忘高曾矩矱,傍石卜居留与子孙栖迟”书赠“质弟志之”,至今悬挂于著名画家陈雯质先生(雯登堂弟)居家中堂(参阅本书《末科秀才陈桂秋》);用“将相本无种,男儿好自强”警句勉励家乡诸侄儿。他慷慨解囊参与资助东山县图书馆集资购买《四库全书》一套。他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在《九十感怀》诗中,写道:“企盼升平近,统一诚可量,故园呈一统,是处更壶浆”。

“美哉离乡人,将之耀桑梓”。1999年陈雯登先生在美国无疾而终,享年98岁。

(2013年4月)

(注)语出北京陶然亭北“香冢”旁立碑词,碑文中有“郁郁佳城,中有碧血”句。

 

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图2)

文本框: 陈雯登之子陈达孚同美国总统里根合影

 

 

 

 

 

 

 

 

 

 

 

 

 

 

 

 

 

 

 

 

 

 

 

 

 


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图4)

 

文本框: 陈雯登为新加坡东山会馆题诗   陈雯登祖坟碑石“郁郁佳城”为时任海峡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所题 

 

 

 

 

 

 

 

 

 

 

 

 

 

 

 


业由执教起   作育在春庠  -- 陈雯登先生纪略(图6)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