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兴庙惠民功德
栏目:史料整合 发布时间:2020-12-04


黄辉全 /图

在国宝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保存有一通《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记》,此碑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赐进士出身掌河南道事、铜山乡贤唐朝彝所撰。碑文记载铜山复界后,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在重建武庙的过程中,借兴庙之机,安抚民心,爱民惠政,为化解因迁界引发民众与清廷对抗的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兴庙惠民功德(图1)


·乾隆陈振藻《铜山志》载:“黄镐,泉州晋江人。康熙十八年任,升浙江水师提督,铜人立德政碑。”民国稿本《东山县志》对黄镐重兴东山关帝庙的事迹也有记载:“清康熙三年庙焚毁。十九年复界,总兵黄镐仍以故址兴筑。其年落成。”

谙练才能   战功卓著

晋江《金埭黄氏族谱》(下简称《族谱》)载:“九世,鼎庵公,讳镐,字基远,号鼎庵,育东公之长子,任铜山镇总兵官,诰封荣禄大夫、左都督。……公幼英异,具大志,闲习韬略。弱冠遭乱世,四海鼎沸,有请缨破浪之襟。辄经行伍,即驰声戎马。”“岁康熙癸卯,明哲先几偕慕恩伯(郑缵绪)郑公归命,□厥□□。朝廷奇其才,钦授左都督,赐貂裘鞍马。”根据该《族谱》所载,黄镐20岁时加入郑成功的部队,于36岁那年(康熙二年)随郑成功部将郑缵绪归顺清廷。

晋江金埭黄氏家庙宗祠史记载:“直至九世祖鼎庵公讳镐字基远,清康熙时,受任为铜山(镇)总兵官,诰封荣禄大夫左都督,其德配陈氏诰命一品夫人。镐公当时曾随施琅将军攻周两岛,立有战功,敕封四世一品,故历代宗祠中立有四世一品炫目匾额为荣。”

康熙九年,耿精忠叛乱时,郑军频频攻闽。吴兴祚任福建巡抚后,招募水师一万二千余名,林贤、黄镐、杨嘉瑞等被授予总兵职衔,管理水师。

康熙十七年三月,段应举提督自泉州统兵驰援漳州,扎营于祖山头,与郑军刘国轩激烈争夺战,因三面受敌阵地被夺,遂退入海澄,又被郑军围困数月。《荣禄大夫左都督总兵官鼎庵黄公暨一品夫人慎慈陈氏合葬墓志铭》载,黄镐接报后,于夜间“单骑渡海,谒康亲王乞援”,尽管这次解围未成功,但康亲王犹“念其孤忠冒死,疏请为水师援剿前镇”。

七月,在清军与刘国轩对垒相持关键时刻,林贤与黄镐等领舟师出闽安镇,以水军来救援泉州,刘国轩见清军水陆夹攻,泉州城内外呼应,深怕分兵抵抗无力支撑,就撤泉州围兵,往长泰而去,泉州之围解除。八月二十六日,总兵黄镐带领副将辛启佑等领兵由桥仔澳、竿塘水洋出发,以堵截郑军水师退路。

康熙十八年康熙帝下旨调整充福建援剿力量,黄镐在这次人士调整中被授为署守备,充福建援剿前镇总兵官成为水师提督属下的一名重要将领在水师提督万正色带领下,参加在定海举行祭江典礼,并开始操练水师。翌年正月初六日,万正色督领林贤、陈龙、黄镐、杨嘉瑞等人率水师收复海坛岛。二月二十八日,黄镐随军攻克厦、金两岛。晋江《族谱》载:公深自感激,即赴镇戒严,与大师攻克两岛。”“朝廷嘉其殊勋,晋授左都督(疑前为右都督),统师移驻右江,会王师荡平闽海。……鼎庵公奋迹乱世中,以藩屏皇家建策定闽有微勋焉。锡封四代一品,盖异数也。”

郑经率千余残兵逃回台湾,但水师主力在朱天贵率领下的劲旅仍聚集于铜山,节节败退的郑氏军队“尚走险负隅铜山诸路”,黄镐“督征舰直捣其穴”克取铜山,焚燬贼巢。铜山《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记》载:“铜庚申春康熙十九年三月),援剿总兵官左都督黄公,由闽省提师至此,振武恢疆,其荡平伟绩……”铜山这个最后的抗清据点被拔除。黄镐因此功而“特简铜山总兵官以酬乃绩”,镇守铜山                 

爱民惠政    恩威并明

明清之际,铜山是郑成功抗清复明、收复台湾的主要军事基地,为了打击郑氏政权,康熙三年清朝实行残酷的沿海迁界。阮旻锡《海上见闻录》中说“上自辽东,下至广东,皆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者以亿万计”。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六)记载:“率泰知郑经已遁台湾,即将舟师到铜山。驰令各岛暨沿边百姓,尽移入内地。逢山开沟二丈余深、二丈余宽,名曰‘界沟’。又沟内筑墙,厚四尺余,高八尺(一丈),名曰‘界墙’。”“五月十三日,百姓纷纷窜徙如内地,扶老携幼,哭声震野。清兵于当月十四、十五等日,摧城毁屋。”有诗曰:“堂空野鹤呼群立,门蹋城狐引子蹲。坠钿莫思悲妇女,路隅何处泣王孙。”“屋残鬼亦无家哭,烟冷鸦应忍饥过。计却当年筹划者,书生无泪代悲歌。” 惨绝人寰的“迁界”浩劫,给铜山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遭遇迁界浩劫重灾区铜山,摧城焚居武庙同遭厄运,殿宇皆废,关帝圣像金身只得暂时移寄云霄霞港社,号铜云室。 康熙十九年二月,清军攻克厦门、金门两岛,在军事上掌握了制海权。明藩主郑经率千余残兵逃回台湾,其部将朱天贵投诚后,清军顺利收复了军事要地铜山。时刻以平定海疆、关心民瘼为念的福建总督姚启圣上疏请求复界。清廷获准自福宁至诏安,尽许百姓复业,使闽人重获“耕渔衣食之资”,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四月,驻镇铜山的右都督詹六奇清廷诏令复界后,铜山人民陆续回到魂牵梦萦,却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家园,釆捕耕种,稍有宁居。铜武庙住持僧大陆和尚迎关帝圣像返铜山,在旧殿废墟简易搭建,供奉关帝香火,让回归的老百姓找到心目中的圣灵。

复界之初,众多迁民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困难。面对迁民此等困苦情形,姚启圣要求“所赖贤良民牧加意调剂,留心抚字以期生聚,庶几乐郊得所,上完国课,下资俯仰” 在此情形下,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右都督詹六奇两位朝廷命官,安顿民生安抚民心做起“合浦、诏、和三邑民力,共襄斯举,对铜山城进行大规模复。

翌年,镇总兵官黄镐铜山功名士绅慷慨解囊帮助重建铜山关帝庙,黄镐带头捐俸220金,同镇标功加署都督同知营营中游击黄瑞、镇标左营游府廖春、镇标功加左都督加三等管右营游击事陈墀各捐俸30金。由于当时驻守铜山的军官基本上级别都较低,他们的俸禄也不高,但为了安抚铜山人民,他们还是慷慨解囊,为武庙重修添砖加瓦。黄镐詹六奇借重修关帝庙的机会,重塑铜山人民意志和精神信仰,化解因迁界“克取铜山,焚毁贼巢”那场浩劫给铜山人民带来的社会矛盾。也通过官方主导庙宇祭祀活动,达到控制、稳定社会的目的。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唐朝彝回铜山为母亲丁忧守制时,亲眼所见铜山镇总兵官黄镐为复界后的铜山兴庙惠民政声颇丰,为彰显功德,亲自撰写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让铜山人民永世纪念这位仁心德政者。

碑文载:“古之名将,不难于荡平,而难于镇抚,即不难于镇抚,犹难于劳来而安集之。铜庚申春,援剿总兵官左都督黄公,由闽省提师至此,振武恢疆,其荡平伟绩,行将胙茅土而锡山川也矣,不待余赘也。犹幸制台姚公因明旧而城之。会同抚台吴公、督台万公,题疏请镇,天子报可复藉,公以镇抚之。公见哀鸿甫集,嗷嗷待哺。内地犹遏籴也,则驰檄以疏转输之运;庐舍被占住也,则禁饬以还旧居之民;铜人之望海为田也,听民之小艇捕采以厚其生;知营建之劳费也,不役民而佣兵;知百姓生之贫困也,每遇徭役,不索民间,而出私帑;知兵强而民弱也,则号令霜严,兵畏其威;受廛乐利,民怀其惠。且赋性恺悌,宅心慈祥,而礼士敬老;凡有利病,则进衿耆而询之;故利无不兴,弊无不革,其劳来善政,难以枚举。不数月间,不独铜之旄倪相率安集,远而闻风者,亦莫不襁负而踵至矣。”

唐朝彝在碑文中盛赞姚启圣、吴英、杨捷等福建军政官员们,在回乡铜人户籍方面的重视和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关心,积极向康熙帝“提疏请镇”而得“天子报可复藉”,紧急上奏用周转的办法运入粮食解决老百姓饥荒问题,解铜山人民燃眉之急……正是这些措施使铜山流民渐渐得以回归,生产得到发展,社会各方面得到恢复。也是这一时期,邻近的周边县开始移民,为复界后的铜山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铜山镇总兵官黄镐不仅治军有方,而且赋性恺悌,宅心慈祥”,“在重建武庙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约束军队,利乐于民,关心和体恤老百姓生活疾苦;他知道铜山人以海为田,以捕鱼维生的艰辛,而“听民之小艇捕采以厚其生”;礼士敬老”,礼对读书人,尊敬老人,凡儒生中的耆老有事都会亲自前往关心;他革弊兴利,勤政善政……这一系列造福于的善举渐渐感化了铜山民众。知恩图报的铜山人也感怀于黄公的恩德。身为朝廷命官铜山乡贤唐朝彝,借撰写《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之机,努力缓和清廷与铜山人民“迁界”结下的对立情绪巧妙地将兴庙与惠民的善举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出了“铜民何幸而得此父母也,则公之树德与人者为何如也”的感慨。

 

注释:

⑴  晋江《荣禄大夫左都督总兵官鼎庵黄公暨一品夫人慎慈陈氏合葬墓志铭》。

 (清)王先谦、潘颐福 纂集,《东华续录选集》,台湾文献丛刊,第273种

 大都督鼎翁黄公兴庙惠民功德碑》,王君艳  陈立群:东山风物丛书《历代石刻》,P150,海风出版社,2013年。

⑷、⑹ ·江日升:《台湾外记》P183,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郑榕:《明清以降铜山商贸发展与武庙祭祀》,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其,总第72期。

 《清史稿》卷260 列传四十七《姚启圣传》。

 《清代初期的影响人物,姚启圣对复界的奏请》,https://www.360kuai.com/pc。

 

 

清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兴庙惠民功德(图2)


 

清铜山镇总兵官黄镐兴庙惠民功德(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