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弟子陈骏音轶事
栏目:轶事拾遗 发布时间:2020-11-25

黄道周弟子陈骏音轶事

陈旭山

 

陈骏音是黄道周弟子,隆武时期任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副处级官员。官不大,从七品,但相当重要,“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1645年,陈骏音与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毛至洁等四位弟子跟随黄道周出征江西。其中蔡春溶是黄道周内弟,也担任中书舍人,实际上,他和陈骏音充当机要秘书的角色,是黄道周最信任的人。

根据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记载,1645年12月,黄道周在距婺源十余里的名堂里被围,危险在即,他命令陈骏音带着招征印和帝赉良弼印,突围还家。如果不是突围成功,他将和蔡春溶等四位弟子一起,跟随黄道周壮烈殉国。

陈骏音是哪里人呢?明清时期相关书籍都没有记载,《台湾外志》的作者江日升见过陈骏音,也没有留下陈骏音籍贯的记载,这导致后续史书语焉不详。如《小腆纪传》说:“陈骏音,不知何许人。”道光版《厦门志》:“陈骏音,籍贯阙。”但是,现在普遍认为陈骏音是铜山人。比如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氏委员会以及《南陈宗亲网》都说:“陈骏音,铜山人。”一些学术论文有涉及到陈骏音,也都说是铜山人。从黄道周对他的信任来看,也许他真的是铜山人。

黄道周弟子陈骏音轶事(图1)

陈骏音带走的除了印鉴外,还有黄道周的文稿。按常理推断,陈骏音应该先到福州,向隆武朝廷上缴印信,然后带着文稿回家。几十年后,《台湾外志》作者江日升到潮州拜访陈骏音,作了一次深入长谈:

“余戊午(1678)岁,会陈骏音于粤之韩江,年八十有奇矣。问及石斋先生事,骏音涕泗沾襟曰:‘我,先生之罪人也,死无以见先生于地下!当先生至明堂里,知事不可为,志决来朝。恐一生事业泯灭,遂将所有疏稿、诗赋、书札悉交骏音,连夜从间道还家。夫人侦知往索,诡应无有。辛卯(1651)夏,携出姑苏,欲梓行世。不意至杭之江口,是夜邻家失火,音惊惶逸出,行李灰烬。既不得同时受难,名流后世;又不能表扬遗烈,以阐师德,诚先生之罪人也!’语毕又哭,余亦恻然。故余知先生甚详,且惜先生一腔真血之不尽传也。”1)

从这段记载分析,陈骏音若以81岁算,应该生于1598年,那么他跟随黄道周抗清时已经48岁了。黄道周挑选陈骏音保护印信和书稿,可能认为陈骏音是铜山子弟值得信任,还可能觉得陈骏音特别有能力,否则他完全可以挑选更为亲近的内弟蔡春溶。

回家后,陈骏音想独自出版黄道周文稿,因此没有把文稿交给蔡玉卿,当蔡玉卿讨要时,还谎称没有。在我看来,出版文稿是好事,用不着对蔡玉卿隐瞒,也许另有隐情我们不得而知。陈骏音没想到因失火,书稿被烧为灰烬。他因此遗憾终生,自觉是罪人。

隆武帝失败后,陈骏音投入郑成功麾下,参加反清斗争。“据民间传说,永历三年(1648),延平郡王郑成功抗清屯兵铜山时,闻其麾下中书铜山人陈骏音等言铜山关帝圣灵显赫,便择日斋沐更服,谒庙进香并祈灵签,得第九十九首上上签《百里奚投秦》,诗云:‘贵人遭遇水云乡,冷淡交情滋味长;黄阁开时延故客,骅骝应得聚康庄’。关帝出示的签意点明郑成功未来退离大陆,据守沿海诸岛‘水云乡’,最后如‘鸿鹄乘风,众随水中’,复台垦台,‘得聚康庄’的结果。当时郑成功已明签意几分,故不久力排众议,决意率师征台,是依关帝神示而行。”2)

这段记叙特别说明陈骏音是铜山人,时间和内容也对。作为铜山人,当然对关帝庙的圣灵显赫非常了解,把关帝庙介绍给郑成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后来,陈骏音跟随郑成功入台,郑成功死后,又追随郑经,任吏官都事。吏官相当于明清朝廷的吏部,都事大概是吏官内一个部门的副职。此时的陈骏音已经六十多岁了,据说陈骏音没有闲着,他协助陈永华开垦和管理台湾。陈永华善谋划,有宰相之才,“永华以王佐之才,当艰危之局,其行事若诸葛武侯,而不能辅佐英主,以光复旧物,天也。然而开物成务,缔造海邦,至今犹受其赐,伟矣。3)

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在福建起兵,同时要求郑经出兵,一起抗清。陈骏音跟随郑经抵达厦门。郑经要求耿精忠将漳州、泉州交给自己。耿精忠不同意,双方交战,直到第二年才达成协议,以仙游枫亭镇为界,北部属耿精忠,南部属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郑经占领了耿精忠的地盘汀州府,双方再次交恶。耿精忠腹背受敌,北面清军压境,南面又要抵御郑经的进攻,无奈之下向清军投降。此时,郑经内部发生争论,以宰相冯锡范、兵官陈绳武一派认为应该继续进攻耿精忠,扩大地盘。而陈骏音上书说:

“‘耿尚连和,漳泉安枕。虽未效先王航船入瓜镇而取江南,亦当速命将鼓勇,由兴宁而直捣赣州,大会周师以倡义举。何得听吴淑煽惑,引师借道;信应麟私意,反兵据城?既败两国之好,随失同仇之义,致耿藩势窘,我师忙蹙,不知当事者作何主意?不以为怪,而反诩诩荣幸。骏音恐祸不旋踵而至也。’经示锡范、绳武,范、武以骏音老朽诞言(骏音,原隆武中书舍人,石斋先生之弟子,时年七十有四)。”4)

周师指吴三桂部队。吴淑是郑经部将。刘应麟为耿精忠的汀州守将。陈骏音认为,只要福州的耿精忠和广州的尚之信合作,漳州泉州就安全,应该利用这个机会从兴化宁化出兵赣州,和吴三桂会师,就能够达成反清复明的大业。现在反而进攻耿精忠,“既败两国之好,随失同仇之义,致耿藩势窘,我师忙蹙。”

事后结果证明陈骏音对时局的把握极具战略眼光,然而他的正确主张却被宰相冯锡范、兵官陈绳武斥为“老朽诞言”。

江日升在这段话后面,以小字说明陈骏音“时年七十有四”。据此回推,陈骏音应该出生于1602年,两年后,陈骏音应该七十六岁。然而,江日升在上文说“余戊午(1678)岁,会陈骏音于粤之韩江,年八十有奇矣”。这之间至少相差五岁,看来江日升的记载也前后矛盾。

郑经不听陈骏音之言,率军进攻福州,大军扎营福州南郊乌龙江西岸,耿精忠联合清军,扎营乌龙江东岸,大战一触即发。

“陈骏音见赞辅荒悖,不急时政,复上启,有曰:‘何其左右无谋,听信煽惑,欢一时之苟合,构衅邻邦;弃万载之良策,失约周师。遂致前门拒虎者灰心薙发。今既如此,悔莫可及。速当命将统貔貅之众,倍道出邵武;督舳舻之师,疾迅攻南台。然后亲统六师、水陆并进,临江督战,庶可冀成敕。若复优游岁月,委担他人,恐其祸不远!’经将骏音启示六官。陈绳武曰:‘凡为人主者,提调六军,密授机宜,自然决胜千里之外。骏音不识大体,徒鼓狂言!’遂出骏音为漳浦所之铜山安抚司。”5)

陈骏音认为,因为进攻耿精忠,导致了耿精忠剃发降清,也失去了和吴三桂会合的机会。他知道此战必败,现在唯一的办法是调集全军,包括占领邵武的部队,迅速攻占闽江口的南台岛,“水陆并进,临江督战”,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能够发挥郑经水师的优势,扬长避短,还有成功的可能,否则就没有机会了。郑经没有主见,征求六官意见,兵官陈绳武指责陈骏音“不识大体,徒鼓狂言”。

郑经没有采纳陈骏音的意见,最终被耿精忠联合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失守,只得退回厦门。战场形势纷纭复杂,瞬息万变,陈骏音能见众人所不能见,提出正确主张,不愧为高人。

陈骏音被逐出决策圈,出任铜山安抚司。安抚司是郑氏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如澎湖安抚司。如果陈骏音是铜山人,此举是让陈骏音退休回家。那时,铜山因迁界,一片荒芜,陈骏音很可能就此淡出政坛,隐居潮州,直到去世。

陈骏音肯定没有想到死后会入祀延平郡王祠。同治十三年(1874),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联合福建总督、巡抚上奏朝廷,请求在台湾设立延平郡王祠,主祀郑成功,配祀文臣武将,春秋两祭,以发扬潜德幽光。此奏获得批准,这就是现在台南市的延平郡王祠。祠内东西两庑分别供奉57位将领和大臣的牌位,共114位。其中有三位和东山县有关,东庑第一座牌位是“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路振飞”,他是风动石石刻“铜山三忠臣”的作者。东庑第23座牌位是“中书舍人陈骏音”,即本文主人公。西庑第43座牌位是“铜山守将张进”,他是东山百姓敬仰的历史人物,入祀铜山名宦祠,东山地方志书有详细记载。

陈骏音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为明朝殉国,但是他和老师黄道周一样,矢志抗清。他跟随郑成功父子征战沙场,直到耄耋之年,堪称忠烈,这是陈骏音入祀延平郡王祠的原因。

 

注释:

 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五第62页

 此传说引自《闽南关帝信仰的根源初探》

 连横《台湾通史》下册第552页

 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五第269—270页

 江日升《台湾外志》卷五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