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名宦祠记忆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5-05-20

铜山名宦祠记忆

                                          许培斌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在许多上年纪的铜山人记忆中,有一座“名宦祠”,是铜山绅衿(指社会上有体面的人)每年春秋祭祀明、清名宦的场所。即使至今年代久远,祠毁庙废,铜山人仍忘不了它。就因为这些官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论大小,不论武文,都曾有功于人民,为铜山人做过好事,为铜山的福祉做出贡献。

据清·陈振藻编篡《铜山志》记载,“铜山名宦祠,在关帝殿之右,祭祀明江夏侯周德兴、巡海道蔡潮、忠匡伯张进、浦邑侯陈汝咸。清嘉庆十年(1805)閤铜绅蓍等仝建,凡春秋祭祀永配崇文书院。”

周蔡张陈四公虽为外地人,天涯从政,然宦绩昭著,留名于史。民国版《东山县志》及1994年版《东山县志》也均有他们的宦绩记载。

周德兴(?1392),明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同乡同里,很早就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累积战功。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周德兴江夏侯。十三年(1380)命理福建军务,并巡视沿海地方,筑城防御倭寇。二十年(1387)奉诏始建铜山城,又于城外凿池,凡有益于民众的事,周德兴无不尽力作为。之后明朝二百多年,铜山因城而兴,休养生息,户口繁庶,鱼盐富饶,商贾兴旺,官士勤奋,民众殷富,人文荟萃,科甲联登,成为海岛之胜区,周德兴功不可没。

蔡潮(14671549),浙江临海县人。明嘉靖五年(1526),到铜山任巡海道(副使,正四品)。任职期间,兴建南溟书院,以解决铜山军民之子女读书教育,开化铜山民众浑噩之俗。开铜城之北门,以解交通之闭塞。并于东门屿建立石塔,曰“文峰塔”,以补救铜山“东木不锐”之地理缺陷。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又能洞悉地势,镌石上墨迹尤多,如岵嵝山五姥石上的“与造物游”、“学海文澜”,大伯公山威峰石上的“意静心空”(文革期间毁)等。

张进(15931661),字伯旭,号振寰,江苏扬州仪真人。幼读史,重气节。成年后,身长八尺有余,习水务,善骑射。天启六年(1626),张进受父奕泰洞庭湖游击将军之荫,由“荫生”(明代选取制度,高官二代可免试进国子监读书,并经吏部简试即可得到官职)步入仕途。南明隆武(1645)初,加授太子少保,晋封少师忠匡伯镇守铜山。时铜山因荷兰“红毛番”及倭寇侵袭,民不聊生,多离乡别井,逃难内迁。张公到任后,即废除苛捐杂税,并告示百姓凡有冤案者,虽片纸单辞,无不引见,询其疾苦。而平反之事,以锄奸除暴为己任。一时铜山民众喜得更生,纷纷扶老携幼,返岛安居。清顺治七年(1650)五月,清兵进攻铜山,张公闭门固守。忠勇侯陈豹率兵来援,清兵退。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清提督马得功渡海进攻铜山,张公派黄元、郭华栋出兵抵御,击退清军。顺治十八年(1661)一月,郑成功率师收复台湾,留爱将张进驻守铜山。六月,部将郭义、蔡禄谋叛降清,并迫张进同行。张公有意拖延施计,暗将火药百余桶匿藏于都督府下(在今东山县图书馆内),欲诱敌入府与之同归。但二叛将到仪门即生疑而退,张公知事泄露,恐连累铜山百姓,乃从容着朝服执笏稽首告别皇天后帝,席坐胡床(古代一种可折叠的交椅),燃香投火,引爆火药自焚殉国。

陈汝咸(16571714),字莘学,号悔庐,浙江鄞县人。汝咸自幼聪敏,14岁就通十三经、廿一史、诸子百家,随父到证人社(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创办,倡导“慎独论”)讲学。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丙子(1696)夏,由翰林被授予福建漳浦县知事。陈汝咸在漳浦任知县十三年,整顿吏治,纂修邑志,百废俱举,吏无追呼,民无逃税。同时,改教堂为育婴堂,抵制西洋天主教而主修文庙、朱子祠,设立义学,教化与抚养兼施,社会风俗为之大变。其时铜山隶属漳浦,汝咸公重教兴学,重修南溟书院,培植人才,成绩卓著。所著《兼山堂遗稿》、《漳浦政略》行于世。

民国十年(1921)奉省令再祀唐闽观察使常衮、李琦。据民国版《东山县志》按:“常衮、李琦均系唐代人,东山有史从明初开始编写,然两人与东山从无历史关系。民国十年奉省令祀入东山名宦祠,未知当年用意何在?姑识以俟考。”

民国二十年(1931),铜山名宦祠立巡按使许世英禄位及增祀知事曹祯。许世英(18731964),字俊人,一作静仁,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许世英是东山建县恩公,民国四年(1915),时任福建巡按使的许世英巡察铜山,乡绅马兆麟等禀请设立县治。许世英详细考察了铜山的赋税、警备、教育、实业、交通、司法、县署等条件,即认为“铜山地势重要,不亚平潭”,“实有设治之必要”,并向大总统(袁世凯)呈报考察情况报告,袁世凯根据许世英的考察报告,批准了福建省省长关于成立东山县治的呈文。就此,东山县治成立,漳浦的古雷岛划归东山县管辖。东山走上政治、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许世英在官场上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60余年,成为我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许世英1949年移居香港,1950年赴台,受聘“总统府资政”。1964年病逝于台北,终年91岁。

曹祯,民国四年(1915)福建巡按使委派分发为铜山设治筹备员,到铜山筹备设县事宜。民国五年(1916)五月一日,东山县成立,省委曹祯任东山县首任知事,知事公署设在铜山城内原参将署(在今东山县图书馆)。曹祯在东山建县方面“打草开荒”,做了大量工作,后死于任上。

铜山名宦祠,原址在关帝殿之右,内有楹联“名辅护铜疆到今受赐,宦声隆海宇没世不忘”。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民国三十年(1941)改建为县立初级中学校舍,1958年后为民居,今为风动石·塔屿景区管理处办公场所。

   铜山名宦祠是一面镜子。“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幅对联今天已成为不少领导干部自勉的名句,因为它表达了一个朴素的哲理。而在岁月洗尽铅华之后,这个哲理更显深刻。名声也好,政声也罢,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人民会在心中为他们立碑,青史会为他们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