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7-17

九仙山历史文化遗存

 

林定泗撰文

 

提要:铜陵镇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确如毛阿敏《美丽东山岛》歌词中所说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奧妙”、“ 每一片沙滩都是画卷”、“每一棵小草都是情缘”。准确些说,铜山城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株古树,每一处寺庙,都是历史,九仙山,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本文试从九仙山的名称变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景物景点、摩崖石刻乃至历代诗文六方面叙述九仙山的文化遗存问题。

 

一、九仙山的名称变化及其内涵

1.九仙山原名是“西山”

早在元末明初,铜山一带有金丁马铁四姓20余户人家之时,人们就把地处其西边的海滨一座小山称之为“西山”;明代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其亲信大将周德兴修建铜山城,翌年建成之后,前来驻守的军人们也随着原住民的习惯,依然称城西的小山为“西山”。这个叫法延续了数百年,直到明后期,文人们吟诗作文,仍然有人将它称之为“西山”——我们在明朝中后期乡贤、进士文三俊的诗句中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称呼。早期的人们就把九仙山称之为“西山”,这是以地理位置而言的。

2.从“西山”到“九仙山”

“西山”到洪武二十七年(1394),有了新的名字“九仙山”。

洪武二十七年,周德兴又前来铜山城“调研”,发现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多不着伍”(引自《铜山志》,意思是驻守铜山城的漳州府兵因眷念父母妻小而偷跑回家,大多不在军营中)。对此,周德兴采取“大手笔”,从千里之遥的兴化府禧所调来1200名官兵(《铜山志》载:时“兴化民三丁抽一为军,以戍于斯”),取代漳州府籍官兵。行伍出身的周德兴,深知军人们长期离家的艰苦,采取更大胆的新举措,允许军人携带家眷来铜山安家。军人及其家属,到底故土情结强烈,将莆田九鲤湖仙公之神像也带到铜山城,并选址西山的大山岭置九仙宫以奉祀。至此,“西山”成了兴化府九里湖仙公分灵之地,被人们称之为“九仙山”。(《铜山志·卷之五祠祀志》

3.从“九仙山”到“水寨大山”

由于刚建成的铜山城,是陆军兵营,而东山是海岛,当时被赶下海的原反元义军张士诚残部、方国珍残部以及拥元复辟势力陈友定残部,形成反朱元璋即反明的势力,又很快发展成海盗,并新增了倭人,成为倭寇,时时等岸作乱。为有效打击海上倭寇,巩固大明政权,明廷在东南沿海的福建铜山等5个地方,建立了水寨,派兵防守。

还是据《铜山志·卷三武备志》载:“明初,江夏侯入闽,筑砦(砦,同寨,即水寨)备倭。置五寨,铜山其一也。寨旧建井尾澳(井尾澳在今漳浦县佛潭镇南边的井尾村边),景泰间(具体时间是明景泰三年,1452),移铜山。洪武初(具体时间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卫官领兵守之。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设钦依把总一员,建署所城外。所统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海岭以达广东。非汛期则转泊寨澳,轮番出哨;遇汛则其分哨四出:前哨镇海,左哨陆鳌,右沙州,后鲎壳湾,各防险要。如横屿、菜屿、井仔湾、大小甘山,则外洋岛屿、险要者。原统福船、哨船、冬船、快马船等四十六只,官兵一千一百四十名。遇汛贴驾征操,军五百五十五名,而悬钟水寨(悬钟水寨)受节制焉。”

当时,作为水军的指挥部即水寨署,“在九仙山阴之麓,离城(城,即铜山城)里许,周围五十丈。(《铜山志·卷之二建制志·公署》) 

这样,“九仙山”又有了新的名字“水寨大山”。

4.从“水寨大山”到“观音山”

“水寨大山”又被称之为“观音山”,是因为有了“恩波寺”。据《铜山志·卷之五祠祀志》载:“恩波寺,俗称‘观音亭’,在水寨大山之阳(山之阳,即山的南面),把总陈言(陈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前后在铜山任把总)建,迁移(迁移,指清康熙三年〈1664〉的迁界)后废。康熙二年复界(康熙二年,实际是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总兵黄公镐倡率重建。”(县图书馆1982年翻印本《铜山志》尚有以下文字:“恩波寺,在水寨山之阳。明正德间锦衣把总陈言倡建。前殿祀观音佛祖;后殿三宝佛祖,并祀罗汉;东祀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即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西祀文昌帝君。东廊作闽海关税馆,今移在参将衙边,至道光戊申年间〈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铜士庶等重修后殿;又至光绪丁酉〈即光绪二十三年,1897〉,再为开拓重建。”

《〈铜山志〉注译》:水寨大山,即九仙山。在城西方,挺拔特立,为古嵝山之来龙。从东岭山幞头石过脉。此铜之所以贵也。前明盖仙宫石室其上,为八景之一,遗址俱存。传昔举人刘善懋(刘善懋:字公浣,崇祯三年(1630)举人,与黄道周先生友善。潜修:专心修养,潜心修炼)在此潜修。名人镌诗勒字于周围石上,不一而足。国朝乾隆十六年(1751)九月,巡抚潘公思渠同汀漳龙道公德谟(潘思渠:字絜方〈1695~1752〉,江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雍正进士。累迁郎中。曾任安徽、福建巡抚。汀漳龙道:清朝时期朝廷所设的一个道。汀,汀州;漳:漳州;龙:龙岩。道,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至明清时期,成为省与府州之间的建置。德谟〈1700~1767〉:即单德谟,字充甫,号渔庄,山东高密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乾隆二年〈1737〉以工科给事中巡视台湾兼提督学政。谟,音mó。——《铜山志·卷之一方域志·山川》)巡海到铜,命诏安县杨公重建。

这也就是说,恩波寺是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前后把总陈言所建,而恩波寺俗名观音亭,由于有了观音亭,原来的水寨大山,又被称之为“观音山”。

二、九仙山的军事文化遗存

(一)明代

铜山水寨:据《铜山志》载:在水寨大山山阴北麓,有铜山水寨,周围50丈。早在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廷就建造铜山水寨(也叫铜山寨)。(具体见第2页“3.从‘九仙山’到‘水寨大山’”文)

铜山水寨的管辖范围:(具体见第2~3页“3.从‘九仙山’到‘水寨大山’”文)

史载,在整个明代的276年间,铜山水寨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东南海疆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

铜山水寨造船厂:明万历《福州府志》载:明隆庆元年(1567)铜山水寨造船厂是当时东南著名的五大水寨造船厂之一。该厂以造军用船为主,也造民用运输船、渔船等。

童乾祠: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东山县志》载: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盗曾一本等驾舟百余艘于泊浦澳登岸,劫掠港口村。铜山水寨把总童乾率兵与海盗战于东岳山。童战死,朝廷令在海边立祠奉祀。(董乾祠今已无存——定泗注)

铜山水寨官兵进驻澎湖: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万历初年(1573~1578),明廷设“澎湖游兵”,调铜山水寨官兵进驻澎湖,后部分东山人定居澎湖。

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歼灭无齿老海盗:据《漳浦志》等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海贼无齿老寇古雷,把总张万纪擒歼之。冬,明廷开始在澎湖设军事据点,随后从铜山水寨等抽调兵船,在潮汛期间前往巡查。之后,该项任务由铜山与浯屿两水寨20艘兵船850名官兵(其中铜山水寨约500名)承担巡查使命。

铜山水寨兵及福建水师截击入侵铜山倭寇: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五月,倭寇兵劫浯屿、铜山等地,福建水师予以截击,斩倭寇数十人。

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作《横海歌》: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东山县志》载: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十六日,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为铜山水寨官兵东征澎湖倭寇,凯旋后在水寨大山宴请将士,作《横海歌》并勒于石,气势豪迈。

铜山水寨把总蔡而爖力战海盗刘香老:据《铜山志》、《东山县志》(民国稿本)和《东山县志》载:崇祯四年(1631)海贼刘香老以贼众数百猝攻铜山,把总蔡而爖力战死之。

水寨井:《铜山志》(县图书馆翻印本)载:水寨井,在九仙山岩下,狮埕前,此井不竭,每日供万家之用,今呼为“大井”⑹,铜人皆赖之。(所谓“水寨井”或“大井”,即今人所称之“大井头”)。

(二)郑成功父子占据时代

1.水寨大山成为郑成功在铜山军事行动的指挥部。郑成功父子占据铜山的时间,一共有36年,其中前18年是郑氏军队完全占据时代,后18年是郑军与清军割据时代。

明朝灭亡后,郑成功占领铜山,发誓反清复明,铜山成为其四大军事基地之一,而且是大陆最后一个被清军占据的地方。

2.郑成功四次亲临铜山。

第1次,是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5月前。据清陈振藻《铜山志·卷六·选举志》载:“弘光元年乙酉,国朝顺治二年……国姓与师莅铜。”这里的“国姓与师”,指的就是国姓爷郑成功同他的军队。这年,他22岁,上半年的时候,就看上了铜山,并率领他的军队到此。第2次,是永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五月。时“郑成功……自领大队舟师铜山,候永曆旨,以便会合恢复。”(《台湾外志》卷六第91頁)郑成功此次来铜山,目的是要等候永曆帝的圣旨,使自己今后的军事斗争师出有名。为什么候永曆旨非得到铜山?就因为当时永曆皇帝在广西桂林,永曆帝的使臣将坐船由广西入福建,而铜山水寨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使臣入福建最近也最为安全、方便的港口。第3次到铜山,在永曆二年(清顺治五年八月,1648)。这时,郑成功急切地等候永曆帝使臣带来的圣旨,可是这道圣旨却迟迟未到。为此,郑成功一边等候,一边利用铜山这个基地,加紧“复明”的人力物力准备。据《台湾外志》(卷六,第92頁)载:“八月,成功在铜山,整顿船只,训练士卒,候广西永曆信到。”第四次,还是永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八月。正当郑成功在铜山边候旨边做复明的人力物力准备的时候,“忽接叶、陈、邱、林(即同安知縣葉翼雲,教諭陳鼎,守將丘晉、林壯猷)告急請援文,(郑成功)即整大队舟师回救”,之后即移师镇海、铜山。”(《台湾外志》卷六第92頁)这是郑成功第四次到铜山。

据《台湾外记》(卷六,第92頁)载:郑成功在铜山“候广西永曆信到”后,即从铜山起兵,进攻邻近的雲霄城,城陷后又进军诏安。

3.郑成功在铜山“整顿船只,训练士卒”

郑成功在这里整顿船只和训练士卒,地点必有两个,一个就是水寨大山,一个就是水寨大山的军港西门澳。郑成功在铜山,是如何“整頓船隻”呢?笔者以为,这里的“整顿”,除了有整治船只编队、整饬军事管理等之外,还有修造设置的意思,即修造兵船。据已故厦门大学历史学教授庄为玑先生就曾考证说,郑成功的最大造船厂就在东山岛。(《石狮日报·揭开郑成功古战船秘密》2003.12.24)铜山自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设铜山水寨署,配备福船、哨船、快马船、冬船等;到景泰三年(1452)铜山水寨由井尾澳移至铜山西门澳,修船造船便成为水寨的必做之事。由于大澳造船厂具备雄厚的造船技术力量和技工资源。再一个有利条件,就是铜山的比邻地区雲霄、诏安、漳浦、平和山区,有足够的造船材料,并且可以通过这些地区的河流如漳浦的漉溪、雲霄的漳江、诏安的东溪放排经过东山内海到铜山水寨的西门澳。因此说,郑成功在铜山修造战船,当是长期的事务。

在铜山城西的水寨大山北麓,曾有郑成功军队的船坞。既然“郑成功的最大造船厂就在东山岛。”那么这个造船厂在哪里呢?在上世纪50年代修建位于水寨大山附近的后澳避风港,就曾从淤泥深处挖出古代战船的龙骨和船板;老一代渔人又说,在大澳的“片尾”区,旧时也是造战船的地方。

在今铜陵镇大澳湾畔,有郑成功军队的万军井。据《东山县志》1994年版(第663页)载:明末,郑成功军旅驻铜山时,分兵守大澳,训练水师,凿此井为军用,古名。井口原为长方形,长0.8米,宽0.6米;井陉1.5米,深2.1米……”

因此说,郑成功的整顿船隻,除了整治船只编队、整饬军事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修造船隻,而造船地点就在水寨大山下的大澳和后澳一带。

又再谈郑成功在铜山“訓練士卒”的情况。虽然今天我们无法看到当时训练士卒的壮观场面,但是,历史留下来的诸多的物证,完全可以佐证这个问题。在水寨大山北面,有一镌刻有“仙峤瑶台”的巨石,这里就是当年郑成功及其将领们训练水师的水操台。站在巨石之上,但见眼前碧波万顷,百舸争流;在靠右边地方,就是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大宫”的妈祖庙,也是水军出师放洋祭江的地方。由于这里地处东山内海,水域广阔而且具有较高的隐蔽性,非常适合水军的训练。可以想见,当年郑成功在这里指挥战船,海上军旗林立,呼声震天的壮烈场景。

4.郑成功父子在东山的部分军事行动。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郑成功率师收复台湾,铜山500多青壮年随征。(《东山县志》1994年版)

同时,郑成功派郭义、蔡祿二协镇率本部兵往铜山,与都督张进协守。(《台湾外志》)

清顺治十八年六月,郑成功部将郭义、蔡祿叛变,俘掠子女万数人入云霄降清。都督张进密谋讨逆,事泄自焚死。事后,藩主郑经改派洪天佑、黄元二协继守铜山。(《漳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十月,明藩主郑经部将周全斌军溃,退守铜山。(《明季稗史》)

康熙二年(1663),明藩主郑经由厦门败退铜山。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差使到铜山招抚,经不受。(《台湾外志》)⑸

康熙三年(1664),明藩主郑经以铜山难守,率部退据台湾,明室宁靖王朱术桂随郑经从铜山入台,又将关帝庙、北极殿和真君宫香火带入台湾,并于靖王府中仿造铜山祖庙建庙奉祀,其所建关帝庙称祀典武庙。随郑经入台的铜山籍军民,也在台北之艋舺、淡水建庙祀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两地入清后此庙改称助顺将军庙)。

康熙九年(1670)郑经派兵复占铜山。(《东山县志》1994年版)

康熙十五年(1676),明藩主郑经再据漳州,仍派部将分屯铜山。(《台湾外志》)⑻

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二十四日,明藩主郑经部将刘国轩到铜山。(《台湾外志》)

郑成功和其子郑经曾到铜山尤其是水寨大山招兵、措饷、筹粮、操练水师、督造战船,筹划收复台湾。当年郑成功的水操台就是一个明证,水操台下的澳雅头和西门澳是郑成功屯兵操练的主要地点。如今,九仙山上留有一块重要碑记《仙峤记言》,记载了郑成功43位部将的名字和当年在东山的一些活动事迹(主要是捐建寺庙),还有水寨大山大澳湾的郑军“万军井”、龙潭山郑军的营房和粮埠遗址等。

5.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辜朝荐的评论

辜朝荐云:“铜为忠义文献之区,孤城抗战,我国家三百年深仁厚泽之报,仅得于铜。”(《铜山志·忠匡伯张公德政碑》)这里的“孤城抗战”,指的是明亡后铜山百姓仍坚持反清复明的大业。铜山人民因为反清复明的情结,也付出巨大牺牲,全城人直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才被允入正籍,期间遭受清廷的压迫和剥削,也是绝无仅有的。

概而言之,郑成功选择铜山为反清复明的筹师基地,以水寨大山为指挥所,以西门澳为军港,在此候永曆圣旨以号召天下;利用铜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修造战船,训练水军,募兵措餉,广罗人才,使之兵甲粮草充足;又得益于铜山关帝庇护,助其反清复明、收复台湾之大业,证明了水寨大山做为反清复明筹备基地的巨大作用。

(三)清代

1.水寨大山依然是及其重要的军事指挥所。据《铜山志》载:铜山水寨等地,清初为郑成功和郑经父子所据。康熙三年(1664),迁移地属界外,康熙十九年(1680)复入版图。其时,始设总兵统标下三营并守城营驻铜山,水寨大山依然是水军基地,由中营驻守,而左营驻漳浦六鳌,右营驻诏安悬钟。原铜山营汛地由千把总轮防。一分防陆鳌,辖陆鳌水师。一分防古雷兼辖杏仔、杜浔。今杜浔陆归漳浦,但辖水讯而已。一分防悬钟,兼辖西澳、八尺门。今第悬钟水讯耳,余归北山汛辖。一分防北山,兼辖苏尖、西埔等处。(由《漳州府志·武备志·卫所》和《铜山志·卷之三武备志》修改)

2.水寨大山是施琅率军统一台湾的指挥所。康熙三年(1664)郑经入台时,留黄廷在铜山断后。不想黄廷以铜山降清,清军将领李率泰移师铜山。(《铜山志》、《台湾外志》)之后,包括水寨大山在内的铜山成为郑氏军队和清军割据的海岛,时而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的军队占据,时而清军占据。康熙十九年后成为清军永久性水军指挥所。

3.水寨大山下的西门澳是施琅统一台湾的始发地。在清军占据铜山时的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五日,靖海侯施琅统大队舟师,由铜山攻台,不果。(《台湾外志》)据施琅的《靖海纪事》所收施琅奏疏及清康熙时的其他资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四月,施琅的水军由铜山出洋。但“未至澎湖沟,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皆引还”。(引自阮旻锡《海上见闻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之后,铜山又被郑经占领。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明藩主郑经部将朱天贵驻守铜山。朱天贵受福建总督姚启圣招抚,以铜山降,姚启圣乃莅临铜山安抚。(《台湾外志》)据施琅的《靖海纪事》所收资料获知,第2次是康熙二十一年冬从兴化府的平海澳出师的,结果也是半途而返。第3次是康熙二十二年(1680)“六月十四日辰时由铜山开驾进发”,二十二日即攻克澎湖。(施琅《靖海纪事·飞报大捷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80~82页)施琅2次从铜山出师统一台湾,其出师地点都是在铜山水寨的西门澳。出师的祭江处就是水寨大山下的妈祖宫即大宫(后称天后宫)。

施琅第3次出师时,西门澳共有200多艘战船,27000名官兵(一说21500名),在六月十三日祭江后,施琅于六月十四日率水师浩浩荡荡从水寨大山下的西门澳向古雷头东洋面东去。据江日升之《台湾外记》卷二七(第224页、第225页)载:“六月,施琅將大隊舟師齊集銅山,咨請姚咨聖至,共商給發糧餉及犒賞銀兩。十一日,琅大會各鎮、協,營、守備、千、把隨徵諸官,將‘先鋒銀錠’排列,傳令:‘征剿澎湖,誰敢為先鋒者,領取!以便首先衝䑸破敵。’遍示諸將,未有出應。獨提漂署右營遊擊藍理挺身出領‘先鋒銀錠’,琅允許。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時,琅統諸船從銅山出師東征,於是晚即放洋。”“次早十六日,琅督舟師齊到澎湖。”

尽管施琅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是清军从铜山水寨的西门澳出师统一台湾,却是不可争议的重大历史事件,铜山水寨及其西门澳,也因此而彪炳史册。而今,经过修缮重放光彩的西门澳天后宫,如历史的见证者,在默默叙说着当年的这一段辉煌。

4.此外,水寨大山还演绎了诸多历史事件,主要有:

关帝显灵:据《台湾外志》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奉命征台,屯兵铜山,其军士夜宿关帝庙,梦见关帝显灵,于空中疾呼:“选大纛五十杆,助施将军破贼!”施琅见闻,晋谒圣庙祈求庇佑,果出师告捷。

姚启圣三到铜山:为福建总督姚启圣3次到铜山筹备统一台湾有关事宜的居住地。据《台湾外志》等载: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二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先后到铜山,居住在离水寨大山约1里路的地方,即今交易所,前称“部院衙”,筹备攻台统一台湾事宜;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在铜山送靖海将军施琅出师征台湾。

铜山营驻守澎湖:史载,清军入台后,清廷在大陆沿海调拨班兵戍台、澎,由水寨大山军事机关派出的将士组成铜山营,成为戍台中坚,其中最主要的戍守地,也是台湾的咽喉地澎湖,就是由铜山营戍守。

修建义勇祠:铜山人民在今海堤边修建“义勇祠”:道光二十七年(1847),铜山人民修建“义勇祠”,安葬并祭祀戍台牺牲之官兵骨殖。

修建戍台官兵墓:在东山二中西边“照壁”后,铜山人民修建。这里埋葬清代210年间戍守台湾尤其是澎湖而捐躯的官兵,现存墓碑达130多通,该墓区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妈祖宫改称天后宫:据《铜山志》载,施琅攻台统一台湾后,尊清廷旨意,妈祖宫改称天后宫。

续建圣旨桥:据传,施琅攻台统一台湾后,天后宫新增圣旨石桥(人称圣旨桥),此桥今保存完好。

吴碧娘故居和翠云宫:位于澳路街门牌459号的班兵李斌光暨吴碧娘故居和南门沙湾的翠云宫即四妈庙,是纪念和祭祀班兵妻子及三子女的地方。

在澎湖关帝庙修建铜山馆:铜山戍守澎湖之官兵,在澎湖关帝庙修建铜山馆,其中置有坑尾、铜砵、铜坑等伙房,时道光十六年(1836)。

铜山水寨军队击退英国舰队:1994年版《东山县志》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军舰从虎门战场败退,转攻铜山,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率铜山军民反击,英军舰败逃。

实施班兵制度:据台湾著名学者余光宏的《清代班兵与移民澎湖的个案研究》,清代维持了210年(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的班兵制度,铜山营成为最典型的“个案”。 

(四)抗战时期

1.抗战纪念亭碑记,此碑刻在水寨大山。民国30年(1941)7月立,碑文由县长楼胜利撰文,今碑刻尚存。(1994年版《东山县志》第665页)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东山县北边的厦门和南边的汕头,都先后沦为日寇占领区,地处两个城市中间的东山岛,抗战的旗帜却高高飘扬,成为侵略者互通的最大障碍。因此,日寇对东山岛觊觎已久,早想一举拿下它。

随之,便发生了东山军民第1次抗击入侵日寇的战役。

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大事记》载“民国28年(1939)5月27日,敌机8架轰炸东山,投弹24枚,炸毁民房83间,祠庙1所,死者39人,伤45人。7月11~16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东山。国民政府陆军75师史克勤旅和盐警队、地方团队进行反击,日军败退。”

第1次抗战后,东山县政府因为原址(地点在今县图书馆)全被炸毁,故将县政府改择于水寨大山的恩波寺,就是说,水寨大山至此成了东山军民的抗战指挥中心。

一个月余后,发生了东山军民第2次抗击入侵日伪军的战役。

据1994年版《东山县志·大事记》载:“民国28年(1939)8月23日,日本侵略军和伪军在荟冬、亲营、港口和岐下等地登陆,占领从荟冬至西埔的15个乡村,烧杀抢掠。全县军民奋起反击,至9月4日,日伪军败退。”

时隔近半年后,又发生东山人民第3次抗击入侵日伪军的战役。

据《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二月十二日,敌舰四艘,汽艇七只,分泊于宫前、过冬海面,用大炮掩护敌伪军二千余人在宫前登陆,猛扑陈城、北山,攻占黄山母、白埕、港口等处。楼县长即令当地军民竭力抵抗。……十三日,敌伪二千余人从白埕攻探石,直扑西埔。当日敌舰四艘又驶进县城三支峰海面,再用大炮掩护敌伪军登陆,攻占县城。”1994年版《东山县志·人物传·楼胜利》如此叙述:“县长楼胜利率领县保安队与日伪军展开激烈争夺战。战况危急,有人向楼胜利建议,将指挥所撤往云霄县陈埭村。楼胜利说:‘我是东山县长,不能到云霄当东山县长,只要东山还存留一寸土地,我就要在这寸土地上与敌人战斗!’”就这样,在抗日援军的打击下,“十四日,张团长灵修统帅援军到达坑内,史旅长克勤亦由陈岱驰援……十五日,我军攻克西埔,乘势直逼龙潭,敌自五里亭溃入县城。我军追袭,敌军恐慌,战志消失,乘是夜退却之际,肆行洗劫,损失不可胜计。十六日拂晓,我军直逼入城,敌不支,溃退下海,县城遂告克复。”

据《东山县志·(抗战)阵亡官兵与死难民众芳名》(第251页)载:在三次抗击日本侵略战斗中,东山县军民共有587人阵亡或殉难,其中军人366名,民众221名。

为继续有效地抗击日伪军,东山县政府于1941年2月在水寨大山上筑起“建国楼”,是为县政府办公楼。为何要把县政府办公楼建在水寨大山上这么显眼的地方?笔者以为,这显然是要表现东山县政府坚决抗战并坚信最后必将取得胜利的信心。

战后的1941年7月,东山县政府在五里亭修建了抗战纪念亭,在水寨大山树立了“抗战纪念亭碑记”。

2.《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有关九仙山抗战的史料。

三、九仙山的宗教文化

(一)寺庙文化

1.恩波寺:俗称“观音亭”,在水寨太山之阳,由把总陈言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建,迁移后废。清康熙十九年复界,总兵黄公镐引导重建。前殿祀观音、罗汉;后殿祀三宝如来,东厅祀三官大帝,西厅权作文昌宫,祀梓潼神及魁星其东廊庑今作户部税馆。(《铜山志·祠祀志》)

县图书馆翻印本《铜山志》尚有以下文字:恩波寺,在水寨山之阳。明正德间锦衣把总陈言倡建。前殿祀观音佛祖;后殿三宝佛祖,并祀罗汉;东祀三官大帝(三官大帝:即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西祀文昌帝君。东廊作闽海关税馆,今移在参将衙边,至道光戊申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间,铜士庶等重修后殿;又至光绪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再为开拓重建。

2.《仙峤纪言》石碑:在水寨大山的铜山石室内,有一块镌刻着《仙峤纪言》的石碑(高170厘米,宽70厘米),饰有祥云拱日图案,碑文记载南明永曆六年(1652)正月郑成功驻铜山部将洪旭、张进、黄廷、甘辉、万礼、余宽、卢若腾、黄兴等43人捐银修建观音堂之事。这么多的军事将领留名于此,完全证明当时有更多的士卒也曾驻扎在这里。由此可见,铜山确是郑成功训练水师的绝妙之地。

郑成功借助水寨大山的恩波寺来激励和保护他的军队,统一思想,激励士气。现今还完好保存于水寨大山的铜山石室里的郑成功43为部将捐钱修缮恩波寺的石刻,就足见郑成功军队对恩波寺的重视程度,进而也推知郑成功利用宗教力量即神的力量来统一军队将士思想的巨大作用。

3.林太师公庙,在恩波寺之上左,光绪二十五年(1899)始建。《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此庙已无存——定泗注)

4.灵泉宫,在恩波寺左。内祀林太史偕春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林偕春:(1537~1604)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祖居云霄佳州郭墩,后迁居前涂村。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晋翰林院检讨、编修,亚中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东山县志》(民国稿本)(此庙已无存——定泗注)

5.天后宫:一在水寨前,一在明德宫近鹅颈,(天后)本兴化湄洲人,明封天妃。国朝以征台效灵助战,晋封天后,沿海皆庙祀之。乾隆二十三年(1758),复加徽号水寨庙祀最为崇宏,称曰“大宫”。有联云:“明后德,度慈航,大川利涉;奕神功,重宝筏,莴国咸灵。”(《铜山志·祠祀志》)

6.庐公祠,在恩波寺右边,明建。祀司马庐公镗,迁移后废。乾隆二十三年(1758),游击朱公廷谟与弟武举人廷美协力重建,并作无祀坛于祠前。(引自《铜山志·祠祀志》,但此庙已无存——定泗注)

7.弘治十三年(1500),水寨大山寨主何九翁延请宝持禅师挂锡于九仙岩。自此,南少林光扬铜山。

(二)天地会历史遗存

顺治三年(1646),僧道宗利用水寨大山石洞修成石室,祀九鲤湖仙公,名为“九仙岩”;随后开展“天地会”组织活动。(《东山县志》1994年版)

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道宗统领漳南万姓,以“万姓同心,抗清扶明”为旗帜,其拜盟兄弟张耍(即万礼、万一)、郭义(万二)、蔡祿(万七)等义军首领投入延平郡王郑成功麾下,任要将,驻守铜山,建康美城堡为万姓同盟的盟坛“木杨城”。

九仙岩长林寺:学者曾五岳在其《天地会起源新考》一书中,引用大量证据后云:“天地会创始人道宗禅师于顺治八年(1651)在铜山九仙岩长林寺创建天地会。”(见此书第122頁)

清顺治十八年六月,天地会主要成员、部将郭义、蔡祿叛变郑成功,俘掠子女万数人入云霄降清。(《漳州府志》、《铜山志》等)

四、九仙山的商贸文化

(一)澳雅头的兴起与管理。自明初开始,在铜山城里,逐渐开始了商贸活动,并形成了铜山城独特的商贸文化。据《铜山志·铜山所志旧序》载,明初,朱元璋属下大将周德兴于铜山城“演武亭外,架搭草寮运转,以轮列市肆而集商贾也。市肆与商贾集,则铜虽为边岛而得通天下之货矣。”当时的“演武亭”,地点就在现在的县图书馆前,老铜山人都叫它“教场前”,因为那地方是古代教场,军人练武的地方。城中先后开辟了南市、北市、西市、澳雅头市、石鼓街市。

但是,铜山城的这种贸易,实际上仅限以本岛贸易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铜山城民众与岛外的贸易猛增,尤其是渔业和盐业的发展(当时的盐场,就在今苏峰、铜亭、文峰尤其是“十二生肖”的大部分地方),产生了相当的利润,需要有更大的市场,即发展对外贸易。

明嘉靖年间(1521年5月27日-1567年1月23日),水寨大山东北边海滨的澳雅头,应运成为东南著名商港。据《铜山所志·旧序》载:“嘉靖年间,生齿渐繁……渔盐之利以盛,商贾之资以通,则南北之船往来者不绝。是铜山之区遂为大澳口矣。”这个港澳,由于利用天然的形似鹅颈的礁石链,加以改造成为海堤,可以停靠千百艘船只,由此文人们称之为“鹅颈藏舟”,并成为铜山十八景之一。

与此同时,在澳雅头与古城之间的沿海,就形成了为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服务的打铁街,从事打制渔业商业船只用的器具(如铁锚、铁钉、渔钓、桐油灰、绳索、船桨等)。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在水寨大山之下始设海关,其管辖范围为闽南沿海各县。到康熙三十四年(1695),又在澳雅头港水湄上修建了以民船和渔船为主要信众的明德宫(民间称为“下宫”)。对澳雅头港的管理,就由水寨大山的军人来执行。明代乡贤文三俊《铜陵十六詠·石颈藏舟》诗云:“阳侯⑴一往浪无关⑵,迤逦⑶石虹抱水还。猎猎⑷千樯云底峰,浮家⑸梦定月明湾。(注释:⑴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⑵浪无关,海浪与船再没有关系。⑶迤逦,曲折连绵。石虹,像虹一样的石堤。⑷猎猎,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千樯,形容船非常多。云底峰,指挂着风帆的桅杆,像云底下的山峰。这里以船帆的安静显示海港中船只的安全。⑸浮家,即浮在港内水面上的人家。梦定月明湾,意思是浮家在美好的月色中做着美梦)

(二)番薯的发现地:在明代万历初年,铜山水寨把总张万纪率兵巡查过往商船,发现一番船中载有番薯,这个精明的把总如获至宝,索取回来送给他的同姓樟塘村张姓人家。至此,番薯这一粮食作物迅速在八闽大地乃至全国广泛种植,并成为亿万民众的主粮之一。(《铜山志》和《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三)孙有全及其民船(北船)贸易

清道光、咸丰年间,中英鸦片战争结束后的中国,由于五口通商,厦门港几乎为外国轮船所霸占,民船运输几乎全军覆灭。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以孙有全为首的东山民船(北船)在澳雅头港异军突起。铜山人一下子修造了50多艘巨型北船,从事北到营口、天津,东到台湾各港,南到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如新加坡、印尼等国的贸易。因此说,澳雅头港也是水寨大山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九寨大山中部分景物景点

1.水寨署,在九仙山阴(山阴,即山的北面)之麓,离城里许,周围五十丈。(《铜山志·卷之二 建制志·公署》) 

2.铜山寨,旧建于井尾澳(井尾澳:在今漳浦县前亭镇南边的井尾村边),景泰间(1450~1457)移铜所西门澳。初以卫官统其事,后更以钦依把总一人,谓之“把总水寨”。而悬钟水寨受其节制(节制:指挥管辖),皆为防倭设也。(《铜山志·卷之三武备志》)

3.九仙石室,一作石室仙岩。在水寨大山,即观音亭山。明末僧道宗建岩于上,内祀九鲤湖仙公,故名。其山蔚然秀峭,幽岩曲径,风景绝佳。有石室,大石如盖;下如门,低头而入,其内平坦,可坐十余人。下有燕泉,水特甘美。清末马兆麟先生所撰“咏铜山十八景”有“九仙石室弹歌唱”。民国30年,楼县长改石室为“抗战纪念亭”,又内有防空洞,并筑“建国楼”于上。(《东山县志》〈民国稿本〉)

4.九仙宫,在水寨大山岭,祀九鲤湖何氏九仙。(《铜山志·卷之五祠祀志》)

5.水操台,山巅靠近北面有郑成功的水操台。

6.古树,在九仙山山腰,有数株以巨榕为主的古树,遮天蔽日,面积多达上万平方米。明万历名将程朝京在《九仙石室》诗中将这片绿树称之为“万玉林”,意思就是这些古树就如无数翠玉一样碧绿;而黄道周则在《铜山石室记》将发现这片玉林是“鸟雀之所踯躅”( 踯躅, 本意是徘徊不进貌,这里指鸟儿迷恋树林,以此为家,徘徊不走的意思)之地,数百年已有如此茂盛的树林,堪称海岛奇观。

7.水寨井,在九仙山岩下,狮埕前,此井不竭,每日供万家之用,今呼为“大井” (大井:即民间所称“大井头”,昔时为铜山城出水量最大之井,后因民众用上自来水,至此井取水者渐少。民间有为逝者沐浴之俗,亦多到此取水,称“请水”) ,铜人皆赖之。

六、九仙山历代摩崖石刻

水寨大山有历代大量的摩崖石刻,分述于下。

(一)明代

1.《横海歌》诗石刻,位于铜山石室右侧,为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于万历三十年(1602)所作,石刻总高230厘米,宽350厘米。该诗文辞壮丽,爱国豪情满怀,历代被广为传颂。

2.大明钦差总督备倭吴公惠政碑,位于九仙山南面山腰通道岩壁上,为明广东指挥佥事吴文于嘉靖十五年(1536)所作。碑高355厘米,宽145厘米。

3.大明把总泉挥使王公靖海碑,位于九仙山山腰通道西端(县气象台内),为顾乔岳(后任福建都指挥佥事)、覃显宗等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所立。碑高300厘米,宽120厘米。

4.“宦海恩波”石刻,位于南麓石阶上前面左侧石壁上,为明嘉靖五年(1526)福建右参政巡海道蔡潮到此巡视所题。石刻总高155厘米,宽400厘米。

5.“瑶台仙峤”石刻,位于九仙山峰顶,即郑成功水操台岩壁上,石刻总高156厘米,宽198厘米。为明万历十八年(1590)题刻,作者待考。

6.“铜山石室”石刻,位于九仙山铜山石室内正面石壁上。石刻总高60厘米,宽120厘米,相传为黄道周所题。

7.程朝京诗石刻,位于九仙山铜山石室内岩壁上,诗歌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时任漳南道兵备副使(正四品)程朝京(官至福建左参政,正三品。许多人包括县志说他是水师提督,是错误的,因为明代没有水师提督这个官职)所撰。整诗总高120厘米,宽200厘米。

8.李楷诗石刻,位于铜山石室内岩壁上,为时任督师参戎李楷(官至正二品贵州总兵),石刻总高132厘米,宽130厘米。

9.段伯炌(kài)诗石刻,位于九仙山铜山石室内岩壁上,为时任漳州通判段伯炌(官至参议)和周光甫所题,诗刻总高132厘米,宽130厘米。

10.朱泰祯题联石刻,位于九仙山铜山石室内外。室内一对刻于左右两侧石壁上,联高148厘米,宽22厘米,联为万历进士、时任漳浦知县朱泰祯(官至御史)所题。

(二)郑成功和天地会僧道宗时期

11.《仙峤记言》,位于九仙山铜山石室内右侧岩壁上,石刻高206厘米,宽66厘米。为铜山人刘廷金所撰,漳浦人陈天利于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书。(陈天利为铜山三忠臣陈士奇外甥)记载当年郑成功驻兵铜山的43位部将(另有17个字无法辨认,估计还有5个或六个部将),乐捐白银三百两修建观音堂〈即恩波寺〉之事。

12.“燕泉”题刻,位于九仙山南面山腰,石刻高65厘米,宽35厘米。题刻者僧道宗(1613~1701),俗姓张,平和县小溪后巷人,法号慈光、和满,俗称达宗,在明末的闽南地区,以“万”为姓(道宗为“万五”)组织我国民间秘密会社“天地会”,道宗在九仙山创建长林寺,作为天地会的重要活动据点。

13.“障净光纯”和“必喘”题刻,位于九仙山南面山腰云梯通道右侧岩壁上。总高162厘米,宽35厘米,为僧道宗所题。

14.“悟石飞来”和“视天门”题刻,位于九仙山顶石洞内,石刻总高82厘米,宽345厘米,为僧道宗所题。

15.“仙道皈宗”题刻,位于铜山石室外,石刻总高40厘米,宽160厘米,为僧道宗所题。

16.“源头”题刻,位于九仙山南面山腰,字径11厘米,传为僧道宗所题。

17.“人世仙境”题刻,位于九仙山南面云梯通道上部,石刻总高70厘米,宽235厘米。题刻者为杨洪震,身份和题刻时间待考。

18.“石磴云梯”题刻,位于九仙山南面云梯通道右侧岩壁上,字高26厘米,宽16厘米,题刻者和题刻时间不详。

19.“海天一色”题刻,九仙山顶峰之西,字高26厘米,宽20厘米,题刻者和题刻时间不详。

20.“石室”题刻,位于九仙山石室外右侧岩石上,字径15厘米,题刻者和题刻时间不详。

七、九仙山的历代诗文(一下诗文摘自《铜山志·艺文志》)

在未展现历代诗文之前,需要介绍一个名人,这就是长年隐居于九仙山的黄道周好友刘善懋。

刘善懋,字公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明万历、天启、崇祯至清顺治至康熙年间,为明天启六年(1626)秀才,崇祯三年(1630)乡试中第五名亚元,令人奇怪的是他居然挑选不仕,潜入九仙山,品茶吟诗著文,并有文集,与好友黄道周多有来往。遗憾的是他的著作,经清康熙三年(1664)的播迁全部遗失了。

(一)诗

阅水操

 

赵参鲁⑴

 

南来阅武计销萌⑵,海若呵灵浪不惊⑶。

开帐楼船临绝岛⑷,列军水阵绕沧瀛⑸。

潮催鱼鼓轰雷震⑹,麾拂鵷旗耀日明⑺。

堪把铜山做铜柱⑻,漫标胜览纪生平⑼。

 

校注:

⑴赵参鲁:字宗传,浙江宁波鄞县人,明隆庆进士,万历年间任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品等约为二品。

⑵南来:赵参鲁为福建巡抚,驻福州,故到铜山即为“南来”。

阅武:检阅军队。计:策略。

销萌:消除、化解邪恶势力于萌芽之时。

⑶呵:喝道,喝令行人让路。

浪不惊:海浪(被“呵灵”后)不敢翻腾了。

⑷开帐:打开帐子、帘幕。《旧杂擘喻经》卷上:“太子自为御,车出,羣臣於道路奉迎为拜,夫人出其手开帐,令人得见之。”

楼船:我国古代一种甲板建筑特别巨大,船高首宽,外观似楼,所以被称作“楼船”。船大楼高,可远攻近战,由于古代水战多以弓箭对射以及船只对撞和跳帮肉搏为主,舰船的大小直接决定单舰所能容纳的水手和战士的数量以及舰船的撞击力。

校:省图书馆此句为“开帐楼船船临绝岛”八个字,当是多了一只“船”。

⑸沧瀛:大海。南朝·陈沉炯《归魂赋》:“百万之虏,俄成鱼鳖。千仞之阜,倏似沧瀛。”

⑹潮催:潮水在催促。

鱼鼓:一种报时的用具,鱼形,故称。

⑺麾拂鵷旗耀日明:挥动的指挥旗帜在阳光下显得十分耀眼。

麾:指挥。拂:甩动,抖动。鵷旗:绣着鵷鸟的旗帜。鵷:一种吉祥的鸟。音yuān。

⑻堪把铜山做铜柱:铜山一定会像铜柱一样稳固。

此诗句将铜山比喻为铜柱,意思是表达这里的江山稳固。

⑼漫标:全部记下。胜览:畅快的观赏。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九仙石室

 

程朝京

 

戊申春月,参戎李公督舟师游此赋⑴。

 

视师三度驻铜山,风雨凄其未跻攀⑵。

郭外羊肠春日鬯⑶,个中斗室海天环⑷。

房通线窦宜招侣⑸,户扃终年不闭关⑹。

万玉林中仙子窟⑺,愧余簪缓且偷闲⑻。

 

铜山高直欲浮天⑼,四际汪洋望眼穿。

卷石筑城廛市集⑽,万船入市介鳞鲜⑾。

喊声震破鲸鲵魄⑿,杀气冲开岛屿烟⒀。

制胜古来归庙算⒁,带裘剩有酒如泉。

 

校注:

⑴戊申春月,参戎李公督舟师游此赋:戊申:指明万历戊申年,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参戎李公,即李楷。此诗为作者与李楷、侯国彩等视师铜山而作。

⑵凄其:寒凉貌。《诗·邶风·绿衣》:“絺兮綌兮,凄其以风。”

跻攀:亦作“跻扳”。犹攀登。音jī pān。

⑶郭外:城外。

羊肠: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

春日鬯:通“畅”。旺盛。音chàng。

⑷个中:此中,这当中。

斗室:指小得像斗一样的房子,形容屋子极小。

海天环:被海和天包围。环:包围,环绕。

⑸房通线窦:石室通向线一样细小的孔道。房:指石室。窦:孔、洞。音dòu。

宜招侣:适宜招引伴侣。

⑹户扃:即门户。扃,音jiōng。

终年不闭关:一年到头不关门。闭关,关门。

⑺万玉林中:像翠玉一样绿的树林中。

仙子窟:仙子居住的石窟。

⑻愧余:使我感到惭愧。

簪:簪子。音zān。

⑼铜山高直欲浮天:铜山的九仙山又高又直,就像浮在天上一样。

九仙山实际是一座不高的山,但因为是矗立于海边,因此看起来相当高峻。正如黄道周在《铜山石室记》中所说:“是虽十仞,具千仞之势矣!”

⑽卷石:如拳大之石。《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卷,音juàn。

廛市:即市廛。商肆集中之处。廛:古代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音chán。

⑾万船:这里指无数的渔船。

介鳞:在本诗中指鱼类。在古代传说中指鱼类的祖先。

⑿喊声震破鲸鲵魄:此诗句形容水军在操练中的喊声之壮。

鲸鲵魄:鲸鲵的魂魄。

⒀岛屿烟:笼罩岛屿的云雾。

⒁制胜:制服对方以取得胜利。

庙算: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故云。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戊申(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春日,同兵宪萝阳程先生督船,海上登铜山石室,和韵二首。

 

和韵二首

 

李楷

 

海天形势说铜山⑴,喜逐幡麾此共攀⑵。

城郭万家罗胜地⑶,舳舻千艘拥连环⑷。

燃犀影澈蛟龙窟⑸,吹角声雄虎豹关⑹。

石室前因资宪府⑺,何缘清钓得身闲⑻。

 

九仙石室直连天,蹬道嵯峨百折穿⑼。

侧窦云生幽径湿⑽,层岩雨过野花鲜⑾。

文章旧日称黄绢⑿,翰墨初题寄紫烟⒀。

借箸更筹安远略⒁,狂来把酒试龙泉⒂。

 

校注:

⑴形势:地里状况,地势。

⑵喜逐:即喜逐颜开,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

幡麾:指挥用的幡旗。幡麾,音fān huī。

⑶城郭:泛指“城邑”或“城市”。

罗:又。

胜地:地形有利之处;制胜的地位、形势。

⑷舳舻:(书)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船尾。舻,船头)。音zhú lú。

连环:这里指战船一艘连着一艘。

⑸燃犀:点燃犀角。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俗谓能明察事物,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

影澈:影子清朗。蛟龙窟:蛟龙的洞穴。

⑹吹角:吹号角。

声雄:声音雄壮。

虎豹:这里指敌人。

⑺前因:佛教语。谓事皆种因于前世,故称。

资:资质。

宪府:即御史台。

⑻何缘:怎么,为什么。

清钓:清心垂钓。

⑼蹬道:有踏级的道路。蹬:音dèng。

嵯峨:山势高峻。音cuō é。

百折穿:在许多转折中穿行。

⑽侧窦:旁边的孔洞。

云生:云雾出现。

幽径湿:清幽的小路显得潮湿。

⑾层岩:高耸的山岩。

⑿文章: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或泛指著作。

⒀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

初题:刚刚题写。

紫烟:紫色瑞云。

⒁借箸更筹:也叫借箸代筹,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箸:筷子。安远略:定下长远的战略。

⒂狂来把酒:纵情地拿起酒杯。狂:这里指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试龙泉试用龙泉宝剑。

龙泉:即龙泉宝剑。相传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民间广泛流传着欧冶子铸剑的故事。龙泉宝剑的产地在浙江省龙泉县。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庚申春汛登九仙山石室次前人韵⑴

 

段煃⑵

 

南溟花堑屹铜山⑶,阅罢戈船暂得攀⑷。

碧砌云巢梯指落⑸,香飘井陉石为环⑹。

探玄恍若闻鸾龠⑺,握算无如挟豹关⑻。

每到登高想属和⑼,只缘骀驽滥天闲⑽。

 

帝德汪洋海祭天⑾,波臣回首望眸穿⑿。

凌空漫说屠龙利⒀,远驾平观尽鹢鲜⒁。

建胜雄图思薄伐⒂,洗兵沧岛挹轻烟⒃。

浮槎何必穷牛渚⒄,赓句如同醉酒泉⒅。

 

校注:

⑴庚申:当为明光宗泰昌元年,即1620年。春汛:明朝海巡分春、冬两汛期。

次前人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

⑵段煃:待考。煃:音kuǐ。

⑶花堑:长着野花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壕沟,护城河。

⑷阅罢:检阅完。

戈船:古代战船的一种。

暂得攀:暂时得以攀援(九仙山)。

⑸碧砌:指青石台阶。

云巢:高处的鸟窠。

梯指落:攀援的梯子被指点着放好。

⑹香飘井陉:花香飘浮在井边的斜坡间。

石为环:山石环绕着。

⑺探玄:探求深奥不容易理解的学问。

恍若:好像。

闻鸾龠:听美妙的音乐。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龠: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音yuè。

⑻握算:即持筹握算,原指筹划,后指管理财物。无如:连词,有“哪里想到”的意思,表示后面说的同前面想的正好相反。语气比“无奈”委婉些。豹关,指门庭森严。

⑼属和:即和别人的诗。

⑽骀驽:指劣马。音tái nú。

滥天闲:泛滥于皇家马厩。滥,《说文》:滥:泛。天闲:皇帝养马的地方。

⑾帝德汪洋:天子的德性犹如浩瀚的大洋。

⑿波臣:原指海中水族,这里指臣民。

望眸穿:即望眼欲穿。

⒀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

漫说屠龙利:不要说屠宰巨龙的刀有多利。

漫说:别说,不要说。屠龙:即可以屠宰巨龙的利刀。

⒁远驾:这里指很远的航程。

平观:全部地观察。

尽鹢鲜:(海面上)全是鹢鸟和鱼虾。鲜:特指鱼虾等

⒂建胜雄图:取胜的雄图。雄图:指远大的抱负;宏伟的谋略。

思薄伐:思考着征伐。薄伐:征伐;讨伐。

⒃洗兵:洗刷兵器。

据说周武王伐商纣王时,感动天地,降大雨为武王刷洗兵器,而得此名。

挹轻烟:引起一层薄雾。挹:引。

⒄浮槎: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音fú chá。

牛渚: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为中国历史上向为南北纷争,兵家必争之地。

⒅庚:酬答,应和。这是依照别人诗词的用韵做诗句。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横海歌

      (此诗镌刻于九仙山巨石上,今尚在)

 

施德政⑴

 

大国拓疆今最遥,九夷八蛮都来朝⑵;

沿海边开几万里,东南地缺天吴骄⑶。

圣君御宇不忘危,欲我提师制岛夷⑷;

水犀列营若棋布,楼船百丈拥熊罴⑸。

春风荡漾海水平,高牙大纛海上行⑹。

惊动冯夷与罔象,雪山涌起号长鲸⑺。

主人素抱横海志,酾酒临流盟将吏⑻。

扬帆直欲捣扶桑,万古一朝悉奇事⑼。

汪洋一派天水连,指南手握为真诠⑽;

浪开坑壑深百仞,须臾耸拔山之巅⑾。

左麾右指石可鞭,叱咤风霆动九天⑿。

五龙伏鬣空中泣,六鳌垂首水底眠⒀。

舟师自古无此盛,军锋所向真无前⒁。

君不见汉时将军号杨仆,

君王所畀皆楼船⒂;

又不见安南老将称伏波,

勋标铜柱喜凯还⒃。

丈夫既幸遭明主,

不惜一身为砥柱⒄;

试将蚁穴丸泥封,

莫使游鱼出其釜⒅。

鲸鲵筑京观,军容真壮哉⒆!

椎牛飨壮士,铙吹掀天来⒇。

座中朱履歌横海,

酒酣争比相如才(21);

漫把升平报天子,

从今四海无氛埃(22)。”

 

校注:

⑴施德政:江苏太仓州人,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进士(为武进士)。万历三十年任福建南路参将。历任参将、总兵、神机营右副将军后军都督,后又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等职务,官至浙闽都督。明万历三十六年水师提督施德政从铜山率师横渡台湾海峡,征剿澎湖倭寇,凯旋后,在水寨大山的军营处酬谢将士,并写下了这首豪情万丈的《横海歌》(时万历壬寅四月既望),镌刻于九仙山西南面的巨石上。

校:黄氏家藏本、县图书馆翻印本在题目之后、作者之前尚有以下文字:“书旹(“时”的讹字)万历壬寅(万历三十年)四月既望”。

⑵大国拓疆今最遥,九夷八蛮都来朝:我们伟大的国家开疆拓土是今天最为辽远广阔,即使外国的或者南方的蛮人都要来朝贡。夷:泛指外国或外国人;蛮:古代称南方的民族。九和八,表示多数。

⑶沿海边开几万里,东南地缺天吴骄:我国的沿海边疆长达几万里之遥,遗憾的是祖国的东南领土不完整,倭寇像狰狞的水怪一样在这里骄横一时。

开:距离。

天吴:水神名。《山海经》曰:“天吴,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黄色,吐云雾,司水。”

骄:自高自大,骄横。

⑷圣君御宇不忘危,欲我提师制岛夷: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不忘高险之地,让我率领军队制服台湾岛上的外敌(这里指倭寇)。

⑸水犀列营若棋布,楼船百丈拥熊罴:水面上犀利的战舰排列着,就如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多,战船高高的船楼上站满出征的勇士。

熊罴:指勇士。

⑹春风荡漾海水平,高牙大纛海上行:这时,春风和畅,海水涟漪,水面平缓;军队里的大旗高高飘扬,声势显赫。

高牙:将军的旗帜。

大纛:大旗。

⑺惊动冯夷与罔象,雪山涌起号长鲸:我军的行动,惊动了有恃无恐的倭寇和水怪;我军的战舰乘风破浪,涌起雪山似的海浪,真可称为海中巨鲸。

冯:通凭,依仗,依靠。夷:这里指倭寇。

罔象:也是魍(wǎng)象,古代传说中的水怪。

号:名号。长鲸:长长的鲸鱼,这里指战舰巨大。

⑻主人素抱横海志,酾酒临流盟将吏:军队的主帅向来就有跨海御敌的壮志,面对着流水我和各位官兵斟酒盟誓。酾,shāi,斟。

⑼扬帆直欲捣扶桑,万古一朝悉奇事:我们的舰队就要扬帆直捣倭寇肆掠的地方(这里指台湾),去完成万古一朝的奇伟大业。

扶桑:日出的地方,也指日本,这里指倭寇。

悉:全,尽。

⑽汪洋一派天水连,指南手握为真诠:我们的舰队行进在天水相连的茫茫大海上,靠着手中的指南针辨别正确的航向。

真诠:真谛。

⑾浪开坑壑深百仞,须臾耸拔山之巅:我们的战船劈浪前进,一会儿行进在百仞深的沟壑间,一会儿又像被抬上高耸的山顶。

仞:古代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⑿左麾右指石可鞭,叱咤风霆动九天:主帅指挥左右下属,即便是石头也会受我驱使,厉声高喊的声音如风中的暴雷震动九天。

左麾右指:左右指挥,麾:指挥。鞭:驱使。风霆:风中的暴雷。

⒀五龙伏鬣空中泣,六鳌垂首水底眠:在主帅的严令下,即使是天上的群龙也要伏下长毛在空中悲泣,即使是水下的群鳌也会低下头在水中蛰伏。五龙,五是概数,表示多数。下文的六鳌的六,意义与此同。鬣,liè,某些兽类颈上的长毛。

⒁舟师自古无此盛,军锋所向真无前:自古以来水军出师没有比这次的行动更加强盛的,军队锋芒的指向也是空前的。

⒂君不见汉时将军号杨仆,君王所畀皆楼船:你没有看到,汉朝时候的水军名将杨仆,汉武帝所拨给他的都是高大的战船。

杨仆:西汉水军名将,被称为楼船将军。

畀,bì,给予。

楼船:高大的战船。

⒃又不见安南老将称伏波,勋标铜柱喜凯还:你有没有看到被称为伏波将军出征安南的老将,他获胜回归时,他的功勋事迹被镌刻在铜柱上。

安南:中国南方和今越南。

勋:功勋。

标:记。

⒄丈夫既幸遭明主,不惜一身为砥柱:大丈夫既然有幸遇到贤明的君主,就应当不顾一切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明主:贤明的君主,

⒅试将蚁穴丸泥封,莫使游鱼出其釜:我到战场上要巧用战术,像用泥土把蚂蚁的巢穴封死一样来围困倭寇,不要使倭寇像游鱼一样从锅中溜掉。

⒆鲸鲵筑京观,军容真壮哉:我们把凶恶的倭寇的尸体修筑成京观,我们的军容实在是雄壮啊!

鲸鲵:比喻凶恶的敌人。

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叫京观。

⒇椎牛飨壮士,铙吹掀天来:当我们的军队凯旋的时候,受到丰盛的犒劳,欢迎的队伍击铙吹乐,声音掀天而来。

椎牛:杀牛。椎:音chuí,同捶:即用拳头或棒槌敲打。

飨壮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铙:古代军中乐器,像铃铛,中间没有舌。

吹:指吹奏乐器。

(21)座中朱履歌横海,酒酣争比相如才:在庆功的酒座中,我穿着红色的鞋子,高唱横渡海峡消灭倭寇的战歌,我们尽兴地喝酒,争相写诗作赋,要与司马相如的文才比高低。

朱履:红色的鞋。古代贵显者所穿。

(22)漫把升平报天子,从今四海无氛埃:我把现在海峡两岸太平的景象禀报皇帝,从今以后四海之内将没有战乱。

漫:全部。

升平:太平。

氛埃:比喻战乱。

这首长诗,写的是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农历四月十五日,福建南路参将施德政在铜山水寨官兵渡海至澎湖征倭,凯旋后,在水寨大山设宴庆功。席间,施德政写下这首气势雄浑的《横海歌》镌于石壁上,歌词长达300余字,讴歌当时的水军到台湾平倭的赫赫战绩,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全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其忠君报国的浩然正气,令人吟之而泪下!

诗中,施德政以主帅的身份, 叙述了我军跨海出征的缘由、出征的经过,以及赢得胜利的喜悦和凯旋之宴的狂欢,字里行间充满了古代海防军人忠君爱国的情怀。

 

译文:

我们的国家当今疆土最是辽远,

不管藩国还是南蛮都进贡我朝。

我们国家海疆虽然长达数万里,

但东南残缺倭寇盘踞澎湖耍骄。

我圣明君主治理天下不忘高危,

命令我率领水军制服澎岛外敌。

我军犀利的战舰排列星罗棋布,

我们的水军战士勇猛就如熊罴。

东山内海春风荡漾海水起涟漪,

战旗高高飘扬在台湾海峡航行。

我军的行动惊动了倭寇和水怪,

我们的战舰乘风破浪形如巨鲸。

作为主帅我素有跨海御敌壮志,

临行前我临海流斟酒激励将士。

我们的舰队勇往无前直捣倭寇,

我们将完成万古一朝奇伟大事。

我们航行在天水相连的大海上,

凭借手中指南把握前进的方向。

战舰劈浪前进忽而陷入沟壑间,

眨眼之间又被抬上高高的山巅。

主帅我指挥左右下属令行禁止,

风中高喊声音如暴雷惊动九天。

即使是天上群龙也要低头哭泣,

即使是水下群鳌也要蛰伏入眠。

我们的舰队从来没有如此强盛,

我们的军队锋芒所向一往无前。

你没有看到那西汉的名将杨仆,

汉武帝拨给他的都是高大战船。

你没有看到征安南的伏波老将,

他的丰功伟业在铜柱上镌刻出。

大丈夫既然有幸遇到贤明君主,

就应该不顾一切成为中流砥柱。

誓把倭寇像泥封蚁穴一样围困,

不要使他们像游鱼从锅中溜出。

把凶恶敌人的尸体累叠成大山,

我们的军队阵容严整胜利归来。

凯旋的水军受到最丰盛的犒劳,

欢迎的乐队奏乐铺天盖地而来。

庆功宴我穿红鞋高歌跨海之战,

尽兴喝酒吟诗作赋堪比相如才。

把现在海峡太平景象禀报天子,

从今以后清明的世界再无尘埃。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题九仙岩

 

大学士龙溪人 林釬⑴

 

洞门六六锁烟霞⑵,碧水丹山第一家⑶。

深夜寒泉流月出⑷,晓天清露滴松花⑸。

 

校注:

⑴林釬(1578~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龙溪人(今龙文区蓝田镇蓝田村洞口社人),后移居南靖中埔总(今南靖县丰田镇古楼村)。万历四十四年(1616)殿试探花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任国子司业。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祠于太学旁,具薄醵金,强奸为倡。钎援笔涂抹,即夕挂冠棂星门径归。忠贤矫旨削其籍。与黄道周为知己。崇祯帝即位,遂以原官晋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崇祯七年(1634)召对陈奏用人理财,靖冠宁边四策,即日拜东阁大学士,有谨愿诚恪之称,崇祯九年逝世,谥文穆。

⑵烟霞:烟雾和云霞。

⑶碧水:九仙石室之下是东山内海,故云。

丹山:相传当年戚继光到铜山,在铜山城遍种刺桐树,九仙山满山刺桐,开花时候,则成为“丹山”。

⑷寒泉流月:寒泉在月光下流动,故云。

⑸清露:即晶莹的露水。

 

次韵题九仙岩

 

以下三首作者失名,字多漶漫⑴

 

石径云衣草带霞⑵,双支风月付禅家⑶。

枝头好鸟惊仙梦⑷,日尽长眠绣虎花⑸。

 

校注:

⑴校:以下三首作者失名,字多漶漫,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漳州师院图书馆、市方志办和县图书馆五家藏本均为之;黄氏家藏本和县图书馆翻印本没有这些文字,而且每首诗都有题目,为《依韵》,又有作者名字,本首作者即方文耀。方文耀,字缘叟,石码(今龙海市)登第社,崇祯十三年(1640 )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升河间知府、粤西提督。后在与明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俘并被杀。

⑵石径:山间石路。

云衣:指云气。《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游清灵之飒戾兮,服云衣之披披。”草带霞,这里指山间草叶子上的露珠反映着霞光。

校:草带霞,黄氏家藏本和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之;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在“草”上空缺。

⑶校:双支,黄氏家藏本和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之;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在此空缺两个字。

⑷风月:本指清风明月。付:交给。禅家:修持禅定者。亦泛指佛家。

⑸校:惊仙梦,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家藏本为之;黄氏家藏本为“关仙梦”;县图书馆翻印本为“贪仙梦”。

⑹校:日尽,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家藏本为之;黄氏家藏本为“日晝”;县图书馆翻印本为“白晝”。

校:绣虎花,黄氏家藏本和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之;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在此空缺两个字。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依韵⑴

 

林汝楫⑵

 

烹石无烟蒸晓霞⑶,白云低处有人家⑷。

潮生洞口浴波月⑸,雪染峰头日点花⑹。

 

校注:

⑴校:依韵,黄氏家藏本和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之;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无此二字。

⑵林汝楫:云霄人,顺治丙戌年(顺治三年,1646)举人。

⑶烹石:堆积柴火投石其中,待石热,用于烫熟食物。

蒸晓霞:炽热的烹石使山上的晓霞也蒸发了。

⑷白云低处有人家:因为九仙山从海面矗立而起,山下有民居,白云从远处海面移动过来,故云。

⑸潮生洞口:海潮在九仙石室洞口之下时涨时落,故云。

浴波月:夜间,明月初升,好像在水波中洗浴后一样新鲜。

校:潮生洞口浴波月,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之;黄氏家藏本为“潮生洞窟浴淡淡”;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在“潮生洞口”后缺三字。

⑹校:雪染峰头日点花,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五个藏本均为“雪染峰头□□花”;黄氏家藏本为“雪染峰痕日点花”;县图书馆翻印本为“云染峰痕日点花”。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依韵⑴

 

闲敲齿屐印烟霞⑵,草色钟声仙客家⑶。

海国潮生明月夜⑷,鸟鸣洞口落天花⑸。

 

以上自《九仙石室》(程朝宗)以下诸诗俱刻九仙岩上。

 

校注:

⑴省图书馆、厦大图书馆和漳州师院图书馆等5家藏本均没有作者;县图书馆翻印本列于林汝楫《烹石无烟》之后;但黄氏家藏本则列于方文耀《石径云衣》之后。

⑵闲敲:闲着敲叩。

齿屐:也叫“屐齿”,古代人所穿的鞋。音jī chǐ。

⑶钟声:指九仙石室的寺庙里传来的钟声

仙客家:即九仙岩客人住处。

⑷海国:海上的家乡。国,这里是家乡的意思。《晋书》:“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

潮生:海潮上涨。

⑸洞口:指九仙石洞。落天花:九仙石室周围有许多树,此乃从树上落下之花。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西山香宇⑴

文三俊

金轮转处宝幢开⑵,一钵精蓝跨海隈⑶。

南望落伽才咫尺⑷,潮翻白马负经来⑸。

 

校注:

⑴西山:指铜山城西边的九仙山。在九仙山之阳,有恩波寺,建于明正德年间。

香宇:充满香气的房屋。宇:屋檐,泛指房子。

本首七绝,写的是位于铜陵古城西部的九仙山景象。

⑵金轮:这里比喻太阳。

宝幢:又称法幢。即庄严佛菩萨之旗帜,常以诸宝严饰。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幢上置如意珠,故称宝幢。

⑶精蓝: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宋·高翥《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缥缈间。”

海隈:还的角落。隈:角落。

⑷落伽:山名,即普陀。

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距离近。

⑸潮翻:浪潮翻滚。白马负经,相传为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梦见一神异金人,背项发光,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莫知吉凶,经询众臣,知金人乃天竺圣人。永平七年(64)明帝派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求法者辗转来到古大月氏国,巧遇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乃同腾、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67)返回。翌年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外,根据天竺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由白马驮载而来,遂以白马寺为名。

 

《铜山志》卷之八《艺文志》铜山杂詠⑴

 

黄缉熙

九仙石室

 

石磴云梯不厌登,原非仙客亦非僧⑴。

人间有路常忘却,白昼闲眠到月升⑵。

 

校注:

⑴原非仙客亦非僧:此句指登九仙石室的人,既不是仙客,也不是僧人,说明寻常人家也爱登九仙石室。

⑵白昼闲眠到月升:指九仙石室高榕巨石,非常适宜于休息纳凉,因此,大白天里也会有人到此憩息。

 

铜山内八景

 

陈振藻⑴

石室仙岩

 

九仙宫观白云扄⑴,更喜崆巃石室灵⑵。

鸟道迂回频往复⑶,凭栏四顾自忘形⑷。

 

 

校注:

⑴宫观:即道观,是各类道教建筑的总称。它是道教徒们修炼、传道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以及生活的场所。

白云扄:白云就在门户间。扄,古同“扃”。但二者读音不同:扄,音shǎng。扃,门户。音jiōng。

⑵崆巃:云气蒸腾的样子。音lóng。

石室灵:石室因此有了灵气。

⑶鸟道:指空中鸟迹。

迂回频往复:指九仙岩上山的路曲折,频频来回。

⑷凭栏:倚靠栏杆。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过石室小作二章

 

黄道周

 

狙盟何可缔⑴,鹤梦故相关⑵。

枕漱频刊语⑶,风瓢偶就闲⑷。

天随月满半⑸,人共鸟飞还。

拳勺吾堪老⑹,未须方外山⑺。

 

倦翮讵能隐⑻,幽期适未穷⑼。

糜群新接径⑽,鸿爪旧书空⑾。

选石安奇字⑿,绷巢试鬼工⒀。

何当疑客子⒁,破窦与云通⒂。

 

校注:

⑴狙盟何可缔:早窥伺着和你结盟,可是不知道何时可以缔结。狙:窥伺。音jū。

⑵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故相关,原来就与我彼此关联。

⑶枕漱频刊语:隐居的生活能使我多多削除话语。

枕漱:即枕流漱石,旧时指隐居生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刊,削除。

⑷风瓢:借指隐居生活。《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琴操》曰:“许由无杯器,常以手捧水。人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瓢动,历历有声。由以为烦扰,遂取捐之。”“风瓢”之所以有借指水瓢、借写隐居生活等义,正是由这一典源生发的。

⑸满半:满了天之半,即明月高悬半天之时。

⑹拳勺吾堪老:人如屈曲的勺子,我可称老了。拳,通“蜷”,屈曲。堪:可以。

⑺未须方外山:不须到神仙居住的山中去。方外,世俗之外,旧时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言外之意,我在石室山隐居就可以了。

⑻倦翮讵能隐:鸟的翅膀要是飞疲倦了,又怎么能够隐瞒。

翮:鸟的翅膀。音hé。讵能:怎么能。隐,隐瞒。

⑼幽期适未穷:隐逸的约定正切合我这身处恶劣环境的人。

幽期:隐逸之期约。《文选·谢灵运<富春渚>诗》:“平生协幽期,沦踬困微弱。”吕延济注:“往时已有幽隐之期,但以沉顿,困於微弱,常不能就。”适,切合。穷,指环境恶劣。

⑽糜群新接径:成群的麋鹿刚刚走上了山路。

⑾鸿爪: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

旧书:过去使用过的书籍,代指原来学到的知识。

空:没用了。

⑿选石安奇字:在石室山选择巨石来镂刻我神奇的文字。

⒀绷巢试鬼工:来试一试我筑巢的鬼斧神工。

鬼工:指技艺高明,如鬼斧神工。绷:缠束;包扎。

⒁何当疑客子:怎能怀疑离家在外之人。

何当:犹安得,怎能。疑:客子,离家在外之人。汉·王粲《怀德》诗:“鹳鷁在幽草,客子泪已零。去乡三十载,幸遭天下平。”

⒂破窦与云通:穿破孔洞与天上的云彩相沟通。意思是诗人想冲破原来的束缚,回归自然融于外界。

 

卷之八《铜山志·艺文志》(二)文

铜山石室记

 

黄道周

 

铜城之西为石室⑴,山是宗龙之经首,东赴如鹏,左舒右昂⑵。其上有安石五盘⑶,开玉三函⑷,壁立南向,下俯十仞。虽井泉未迴⑸,洞壑简鲜⑹,亦灵宰所直宿⑺,真人之游邸⑻也。十仞之下,旧环诸刹⑼,钟磬余铿⑽,浮于木末⑾。左裂石窦⑿,飞泉下滴,夏冬不枯。扪窦⒀而上,穿云劈根⒁,约三五休⒂,出于山室之巅,是虽十仞,具千仞之势矣!

 

校注:

⑴石室:指九仙山(水寨大山)中的石室。

⑵舒:从容,缓慢。

昂:高抬。

⑶安石五盘:矗立着险峻的山石。

五盘:比喻险峻的山。唐·杜甫:“五盘虽云险,山色佳有余”。

⑷开玉三函:如玉的山石中,洞开着三个圆孔。函:这里指圆孔。

⑸未迴:没有环绕到这里。

⑹简鲜:简陋而新鲜。

⑺亦灵宰所直宿:也是神灵官直接投宿的地方。《周礼·目录》:“宰者,官也。”

⑻游邸:游人的旅馆。

⑼旧环诸刹:过去被各座古刹所环绕。

⑽钟磬余铿:钟声、钵声的余响。

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铿: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⑾浮于木末:在古刹的梁上缭绕。

浮:这里指悬浮的钟磬之声。木末:屋梁的顶端。

⑿左裂石窦:石室的左边开裂右边有个洞。

⒀扪窦:摸着石洞。

⒁穿云劈根:就像穿过头上的彩云,劈开身边的树根。

⒂约三五休:大约在三五株树荫下。

休:树荫。《汉书·外戚传》:“依松柏之余休。”

 

予自早岁,日陟兹山⑴,月出东望⑵,滉漾两海⑶,海中塔峰,正当架上,柱海与城⑷,如圭拥壁⑸,心系而乐之。顾以其下当官舍⑹,前临城中⑺,亦陟步无可营建者⑻。而是盘函⑼之间,以南向城外,胜游骈集⑽,岿然独名⑾。

 

校注:

⑴日陟兹山:每天都攀爬着这座山。陟:登高。

⑵东望:东边的远处。望:边际。《吕氏春秋·下贤》:“神覆宇宙而无望。”

⑶滉漾两海:在两个海中荡漾。

滉漾:荡漾。晋·葛洪《抱朴子·畅玄》:“或滉漾於渊澄,或雰霏而云浮。”

两海:指东山内海和外海。石室山刚好出于东山内海和外海之中,内海其左,外海其右。

⑷柱海与城:海上如柱的石塔和铜山城。

⑸如圭拥壁:就如圭玉簇拥聚着城墙。

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或圆或剑头形,其下为方形。

⑹顾以其下当官舍:看着石室下面正是水军的军官宿舍。九仙山当时乃水寨。

⑺前临城中:军官宿舍的前面对着铜山城中间。

明末时期:铜山城的边缘地区在今县图书馆,是为西门,西门之前为演武亭。

⑻陟步无可营建者:从石室再登高,也没有可以营建的地方了。

⑼盘函:大石洞。盘:通“磐”。大石。

⑽胜游:快意游览,又指旅游胜地。

骈集:凑集;聚会。《坛经·忏悔品》:“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之庶,骈集山中听法。”

⑾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独名:单独成名。

 

自予睹记⑴二十年之内,苔藓砠砾⑵,皆寖墨光⑶,当道巨人之表咏⑷,霏乎其足述也⑸。圮坠以来⑹,复三五年,风雨之所侵颓,鸟雀之所踯躅⑺。寤寐真灵者⑻,徘徊顾瞻⑼,负担而反⑽,是亦可以复起⑾矣。

 

校注:

⑴睹记:见闻与记忆。

⑵苔藓砠砾:长着苔藓还有大石挡路的山道上。砠:路途上的石头障碍物。音jū。砾:小石,碎石。

⑶皆寖墨光:都浸渍着文人墨客的光辉。寖,古同“浸”,浸渍。墨光:墨客之光。

⑷当道巨人:执政党权的伟人。巨人:这里指伟人。表咏,表达歌咏。

⑸霏乎其足述也:云气笼罩着巨石上这些内容完备的评述。霏:弥漫的云气。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⑹圮:塌坏,倒塌。这里指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摩崖石刻崩坏倒塌。音pǐ。坠:落,掉下。

⑺踯躅:用脚踏地。这里作“歇脚”。宋玉《神女赋》:“立踯躅而不安。”

⑻寤寐真灵者:日夜思念探求其真谛者。寤寐:常用以指日夜,引申为日夜思念。真灵:即真灵之气。

⑼徘徊: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宿夜徘徊,不忍远去。”顾瞻:回视;环视。《诗·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⑽负担而反:挑着担子离开了又返回。反:同“返”。

⑾复起:重新修复起来。

 

夫隐显地也⑴,费兴时也⑵。本天而无竞于人者道也⑶。地与时辟⑷,人与天游⑸,或伏或起,即真宰犹不及知⑹,而予与众人又何私焉⑺?予行屐履未半天下⑻,然观天竺、虎丘、锡山、邹峄⑼之间,蕞尔拳石⑽,丹铅毕备⑾,其近人也⑿。篤则其时⒀,举也益至⒁,彼所谓追琢之民也⒂。

 

校注:

⑴隐显地:隐没与显现的地方。《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

⑵费兴:耗损与复兴的时代。

⑶本天而无竞于人者道也:本来上天是没有要与人争胜的道理。竞:争胜,比赛。

⑷地与时辟:开辟新地域和新时代。辟:开发建设。

⑸人与天游:人和上天交往。游:往来,交往。

⑹即真宰犹不及知:即使是天帝也还没有办法及时知晓。

真宰:宇宙的主宰 《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⑺何私焉:对此有什么私念呢。

⑻予行屐履未半天下:我着履作游屐,行走大半天下。

屐履:着履作游屐,即脚穿木制旅行鞋。屐:木头鞋,泛指鞋。唐以前是旅游用的鞋,在宋代以后基本上就是专门的雨鞋了。屐履,音jī lǚ。

⑼天竺:即天竺山。中国名叫天竺山的山很多,以黄道周的涉历,可能性较大的是杭州的天竺山。山中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

锡山:在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是惠山东峰脉断处凸起的小峰,高74.8米,周长1.5公里。相传周秦时代盛产锡矿,故名。

邹峄: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县,其山体小巧,态玲珑。历代有诸多帝王到此观光,文人骚客到此访幽留墨,仙家道人来此修真练道。峄,音yì。

⑽蕞尔拳石:地域小到像一个拳头大。

蕞尔:(书)形容小(多形容地区小)。音zuì ěr。拳石:小石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剑门关皆石无寸土,潼关皆土无拳石。”

⑾丹铅:胭脂和铅粉。古代妇女化妆用品。宋·陆游《探梅》诗:“高标元合着山泽,絶艳岂復施丹铅。”

⑿其近人也:秀美的山近似于用上化妆品的女人。人,这里的用丹青化妆品的人。

⒀篤则其时:确实是符合时宜。篤:确实。

⒁举也益至:这样做(指用丹青化妆的人)更加极致。至:极致。

⒂彼所谓追琢之民也:那是所说的经过雕琢的民众。

彼:指代美丽的小山。追琢:雕琢,雕刻。追,通“雕”。《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毛传:“追,雕也。金曰雕,玉曰琢。”

 

吾幸在远海⑴,反朴削觚⑵,而势有所不可⑶,则质文互起⑷,夫亦其时焉已矣⑸!此地南适又数百武⑹,有石厥⑺回廊,是为太室之山⑻。太室西南二里许,有鲛⑼屋寒泉、石城碧嶂⑽,盘于绝顶之上⑾,是为龙潭。龙潭巉岩不及二室,然其洞壑迂回,视二室则又幽远矣。

 

校注:

⑴远海:僻远的海疆。

⑵反朴:回复到人本来的朴实本性。

削觚:即削觚为圆,意思是雕琢方正为滚圆。比喻磨砺个性,改变不良行为。音xiāo gū。

⑶势有所不可:客观条件有所不许可。

⑷则质文互起:那就应当朴质和华美相互兴起。

⑸其时焉已矣:这个时代已经完结了。

⑹此地南适又数百武:在这个地方的南边,距离这里刚好有数百武远的地方。武:半步。古代六尺为步,半步为武。《国语》:“夫目之祭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⑺石厥:我国古代一种独立非居住性建筑物。石厥除主要用于墓前外,还用于祠庙前,或作为旌表之用而建于里门(古代同里的人家聚居一处,设有里门)之前。

⑻校者以为:若按三尺为一武,刚好一武为一米,几百武则几百米。莫知九仙山南边几百米远地方的石阙回廊之处为何,待考。

⑼鲛:鲨鱼。

⑽碧嶂:碧绿的且高险像屏障的山。

⑾盘于绝顶之上:盘踞于山顶的上面。

 

结语:

概而言之,九仙山是一座自然风光绮丽的小山,尤其是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令人神往。因此在修缮恩波寺的时候,应多考虑把它同自然风光尤其是人文历史,即名称变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商贸文化、景物景点、摩崖石刻乃至历代诗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能综合性、科学性地规划好这个宝山。

比如说,有条件的话,将戍台官兵迁墓移到原渔具社地面,使之与历史上的“水寨大山”神合,当然这要经有关部门同意;

在铜山石室旁边修建一座郑成功屯军水寨大山的小纪念馆,把他在铜山尤其是此山的经过展示出来,或可到县博物馆索取郑成功的铜銃来“武装”该馆;

在水操台旁边搞一个炮台,把博物馆的古炮放几门在那里;

在九仙山可能种树的地方,种上刺桐。

(需要说明的是,刺桐是铜山城的古树,城树。当年五里亭那两棵巨大的刺桐,很可能就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戚继光到铜山的时候种的,当时他的军队就驻扎的五里亭,可惜这两棵巨树已于七八年前死去。再之,我小时候,整个铜山城到处都是刺桐树,尤其是渔具社一带密密麻麻都是刺桐,估计现在还有一些。如果在九仙上多种刺桐,一面是对古代军事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弘扬,一面是见了刺桐,尤其是看到刺桐开花,那一整片红艳艳的花朵,令人不免怀念历代为国为民捐躯的守疆将士,很有诗意。但是有一点,据说有关当局有异议,理由是刺桐容易长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