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山脉
栏目:遗迹探源 发布时间:2014-07-10

山 脉

铜陵地形突出,依山临海,境内东、北、南三面临海。边缘有烟墩山、龙潭山、竹枝山、大伯公山(亦称威峰山、太室山)、观音山(亦称九仙山、少室山)、岵嵝山(亦称狮山)、伏地虎山。蜿蜒突起,龙腾虎跃,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具有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

铜陵山脉,发源于平和泰峰山。迂回过峡,直至铜陵古城,脉如游龙,逶迤前行,出铜陵东门而入海 。相传,为了龙脉灵气不走失,明嘉靖五年(1526)巡海道蔡潮在东门屿上建一座石塔,即文峰塔,以镇住龙脉灵气。

龙潭山 铜陵西北屏障,北濒铜山港,南眺南门湾、马銮湾,扼铜山古城水陆交通咽喉,为历代军事重地

龙潭山上有五个山峰,中间一潭,俗称“五猪拖一槽”。 五峰龙泉流入潭中,清澈如镜,长年不息。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张廷范(本县樟塘村人)与善友黄道周同游龙潭山,吟《与史太公游龙潭》诗曰:“龙潭之山诧奇哉,龙潭之水自天来;分明龙门碣石北,双峡排空映紫崖。与君同生青海上,未见龙瀑几千回;细听龙泉有龙蟠,清歌迸作瀑声响。”铜陵诗人陈少华(清诗人,通佛学)吟《登龙潭山》诗曰:“积石巉岩耸峙高,盘迂曲折结云阿;龙穿邃洞泉流湍,无限清幽胜迹多。”诗人欧相金《龙潭山》诗:“龙潭山上有天泉,不长流细细涓。百鸟归巢栖绿树,浴童穿洞戏清渊。”

龙潭山树木苍翠,茂盛成荫。山间有公婆巨石、牛卧石、云坞、留云洞、瀑泉溪流等异石佳景。  


[page]

                     

竹枝山 位于龙潭山东侧。龙潭、竹枝两山紧紧相连。竹枝山东边山下沙滩平坦,前有赤屿、对面屿遥遥相对,构成大澳港。山间的“百鸟归巢”为铜陵“内八景”之一。山下有一处名曰狮池泉,溪流长年不息。山下的“乌关”大石,状如一个人俯卧之势。石底下有一洞大如屋,过路人可在洞内纳凉歇脚。

桂花山 亦称桂华山。在竹枝山对面,两山之间一片开阔地叫做“倒地旗”( 现宏兴楼住址),顺势而上便是桂花山,原山上曾有一观音庙,有几十户住家的小村落,后被盗匪剿灭,庙毁人亡,不复存在,变为荒郊野岭。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观音庙旧址建蚊香厂,一些民居错落四周。九十年代新建的西灵寺也落座于此。                                

火熖麒麟山 在桂花山左侧,为第四小学背后山。山顶上两大巨石高高耸起,酷似麒麟的两只角,若从南门湾外海往上看到这块大石,犹如山上插着二支点燃的焟烛,故称为火熖麒麟山。

看天狮山 在火熖麒麟山的左侧,即原铁工厂后面山。渔民说,在海面上看到这个山头,如一只坐在地上挺胸仰视天空的雄狮,因此被起名为看天狮山。

伏地虎山 位于看天狮山左侧向东绵延的一个山头,即原傢具厂后面。从南边方向往上仔细观察,其山势像一只葡伏在地而虎视眈眈的老虎,故名。

双帆石山 位于上坑路后面的一座山头,俗称“载棚仔顶”。山顶上有两大巨石双依而竖,从兄弟岛海面上看到它,像两张被风吹开的船帆,故名双帆石山。1956年,该山被辟为高射炮阵地,双帆石也随之消失。

大伯公山  一名威峰山,又名东岭山,亦称太室山。山南麓有座大伯公庙,故俗呼大伯公山。山峰高耸,巨石倚叠如屋,山间隧洞又长又窄。明巡海道蔡潮题镌“意净心空”( 每字2米有余)于最高岩石上,旁边诸石亦刻有“威峰”、“石渠云路”、“山海极观”、“睛岚拥翠”、“海阔天空”等。

昔日,大伯公山间有“出林莺” 一景,诗人洪干堂祖居在此景之前,特以“林莺” 为故居之名。1975年2月,洪干堂对此回首时,吟《林莺旧居》诗曰:“林莺岩下乐栖身,门对苏峰亦可亲。浩荡海天能养志,春秋冬夏景宜人。”刘麦秋先生和韵:“世代书香萃一身,温文尔雅更堪亲。林莺应是钟灵地,乃有先贤后继人。”此景虽已不得复见,但两位老先生以景寄情,以忆留忆的情怀留给后人。

睏狗山 俗名眠犬山,位于铜陵汽车站对面,华福酒店西恻。即大伯公山与水寨山之间,形如天犬呈睡卧之势,故名。睏狗山边曾有一条从恩波寺通往大澳港的石子路,是铜陵北边隘口,据说是郑成功建九仙山水寨时修筑的,万军井就在石子路边上。解放后,睏狗山陆续被征用建设公安边防派出所、水产局、华福酒店西区。

片尾山 位于大澳渔港与后澳港之间,山势较为平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两港侧的手肘,为两港扺挡北边风浪。这座山处在铜山古城的最西边,故名片尾山。山间有“猫儿洗脸” 之灵穴福地,黄道周祖坟就葬于此,不远处,竖有神道碑三座,因此俗称“三支牌”。

水寨山  一名观音亭山,又名九仙山,亦称“少室山”,与威峰山遥遥相望。水寨山巨石交互,榕树附石攀援而生。山上有九仙石室,筑有“建国楼”、“长林寺”、“抗战纪念亭”、“哪咤庙”、“水操台”和历代文人雅士、高僧官宦的题咏碑刻。如“登九仙山”、“咏九仙石室”、“横海歌”、“仙峤记言”、“宦海恩波”等摩崖石刻。据考证,漳南地区南少林、天地会发祥于此。                                                 

澳雅头山 在水寨大山东侧,是座石头山,山的东面断崖峭壁,山下有个小海湾,后被劈山填海建设县木帆运输公司和原东山海关办公楼。与小海湾相毗邻的即为澳雅头港。1953年于港边建有铜山第一座碾米厂。1956年国民党飞机轰炸解放军“柴炮艇” 时,曾炸死码头工人1人。

岵嵝山 位于城内,形如狮子,亦称狮山。为古城内最高山峰,耸然高出,宛有生趣。明巡海道蔡潮建朱子祠于上,名为南溟书院。

岵嵝山由水寨大山延伸而突,游龙至此而挺背,被称为“龙脊”。 西门兜澳、东门屿“小门” 湾、南门湾的三面海流绕狮山,晨曦旭阳,晚霞夕照,烘托狮山威灵显现。诗人許天游吟《登岵嵝山晚眺》诗曰:“策杖出幽径,徘徊眼界开;烟侵双屐冷,日幕一江寒;隔岸明孤火,归云暗远峦;半肩明月廋,缓步且行看。”                            

瞭望山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在古城西门外下宫边。山下有官道通旧水寨山,上建瞭望楼,故名。现在的瞭望山己改名为澳雅头山,作为门牌地址。

烟墩山 即三支尖。 位于铜陵城之南,距城三里,其形圆状,亦称为狮球。因地形险要,抗倭英雄戚继光在烟墩山上安营扎寨,修建三座砖砌的尖塔,作为烽火台,故称三支尖,又因形似笔架,与文峰塔遙相对,亦称为笔架山。遇警时,夜间则举烽火为号,白昼则举白旗,传递信息,以防倭寇侵犯。戚继光牺牲后,烟墩山水寨被海盗捣毁。1954年因战需要,三座砖塔被铲平建为炮兵阵地。


[page]



大乡里山 位于后澳港北边。山间有一小村,名曰:“后澳村”。《东山县志》(民国版)载:“后澳村,为清欽命浙宁提督军门陈公世章故里,聚族而居,大小数十户。咸丰三年毁于‘义兴会’,其里遂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人在此开垦农田并办起养鸡场,这个小山丘又被称为“万鸡山”。 九十年代为液化气仓库基地。

尖石山 位于铜山古城东门南侧,亦称澳角尾山。尖石山又分为尖石顶和尖石下,古城墙随尖石顶延伸而建,前端濒临南门大海,从城墙可俯瞰蓬莱仙境,后端可见黄道周故居和中正公园。民间传说尖石山是关帝庙“龙穴”的护驾。尖石下的“三胎下穴” 福地葬有朱氏“叔侄三侍卫” 的祖坟,至今已有280多年。2013年新建的山崖栈道使尖石山的旧颜换新貌。

苏峰山 又称川陵山,俗呼“苏尖”。位于铜陵南部,与铜陵隔海柤望。朱兆凤书林山人在《苏峰寺记》云:“苏峰即东山,一名峨嵋山。”《铜山志》载:“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 江夏侯周德兴见川陵山,赞曰:“此峰不减峨嵋山”。         


[page]

                  

苏峰山三面环海,山势峻峭雄伟,悬崖绝壁,下临无地,巨侵汪洋,远与天际。山上有怪石异洞、瀑泉涛声等自然景观。清代诗人陈少华的《苏柱擎天》赞曰:“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存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明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朱瑛(铜山人,字煜衢,钱塘县知县、通安知府)吟《川陵霁霭》诗曰:“川陵多霁色,拱揖铜山城。爽气高环嵂,晴光远逼清。文峰插海秀,奎璧徹河明。此胜夸千古,堪齐华岳名。”

苏峰山虽不属铜陵区域,但属原“铜山外八景” 的第二景,即“苏柱擎天镇南土”。铜陵正因为有了苏峰山映衬,使之显得更加秀丽。自古以来,铜陵百姓居屋大部分都面朝苏峰山,常用匾额“苏峰拱秀”、“苏峰毓秀”。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