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五和他的大生堂
栏目:近代 发布时间:2014-07-17

卢植五和他的大生堂

 

高永川

 

卢植五和他的大生堂(图1)半个世纪前,在东山铜陵行宫旁边,有一家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简陋诊所叫“大生堂”,是卢植五先生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创办的。老中医卢植五先生亲自坐诊。

卢植五,本地人尊称“桂仙”。 1879年出生于铜陵,卒于1954年农历3月。幼时学艺于“太乙堂”诊所,师从他的母舅。(东山名医王荫亭的外祖父)民国十五年至十九年(1926——1930年)任东山县商会筹备委员,民国二十六年五月(1937年5月)被选举为县中医公会首届主席。

卢植五先生开办了诊所,名为坐诊却并非足不出户,他经常行医于乡下并接受县外延请。由于医术精湛、贴切到位,在漳浦杜浔乡深得乡民信仰,过去愚昧乡民患病时经常求神祈安,也有病人甚至吞服巫医的鬼符,病情却不见好转,“桂仙”一来,每每药到病除。乡间习俗,凡年长望高者,人皆尊称其为“叔公”,于是杜浔乡内外便流传着“桂叔公显过王公”的民众口碑。

卢植五先生最出名是独创的膏药。那时医学落后,平民百姓患外科疔痈,尚缺特效抗菌药医治。先生经多年钻研,创制出“大生膏药”,专治常见的脓肿顽疾。有一次一个渔民朋友背部患了蜂巢痈(蜂窝组织炎),十多个疮口脓血不止,痛苦难当,卢先生施以膏药后,疼痛缓解,几天后疮口干净病症消除。据他的孙子卢启群介绍:炼制膏药很费工,中医讲究“道地”与“节令”,二十味中草药大多要历经精选,其中柳枝一定要在农历五月初五采摘、晒干,用麻油将二十味中草药浸泡数天后,再用木炭煎煮到一定火候,经冷却、过滤,加入黄丹再煎煮,最后配上松香等熬成膏药即可备用。”我们可以想象炼制膏药的艰辛以及把病者治愈给卢先生一家人带来的喜悦。他的家人至今还珍藏着膏药的配方,它蕴含着卢植五先生的心血和一家人的辛劳,可谓中医界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

卢植五先生除了行医救人治病,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据卢启群记忆:抗战时期,漳浦古雷一位中共地下党员被日寇追捕,逃到东山好友家,而这位好友深怕受连累却不肯收留,卢植五先生知道后,义无反顾把他带到自己家中,直到脱离危险。担任中医公会主席期间,卢先生多次主持举办医学培训班,传播中医药知识。先生又发挥其在乡间的影响,在社会上倡导讲文明、讲卫生,深得乡人赞誉。

自卢植五先生始,一家人四代从医。先生留下来的医书一叠叠的,放在老宅的阁楼上。家人珍爱如命。如今医书虽年久发黄,却仍旧在书柜里散发着一股幽香,永远启迪着他的子子孙孙。

卢植五先生的儿子卢含贞,继承父业大生堂,也继承了卢植五先生医者仁心、医术精湛的风范。后“大生堂”诊所公私合营,卢含贞调入县医院工作,“大生膏药”在广大乡村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劳累过度,卢含贞先生五十多岁就离开人世,让很多人深感惋惜。

如今的“大生堂”依旧飘着药香,诊所坐落在铜陵下街,由卢植五的孙子卢启群坐诊主持。启群之女卢凤珊也再继祖业,福建中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大生堂”从业。凤珊的丈夫现为福建中医学院教授,休假时也经常来“大生堂”帮忙,使用中西结合诊病,大生堂获得了新生。

笔者来到“大生堂”,久久端详卢植五先生的画像,他蓄着长长的胡须飘然逸动,面容慈祥,眼睛透着坚毅。笔者也在他家中看到雕塑家高颖纯为他雕塑的泥像,豪情坦荡、朴实敦厚。 “大生堂”的楹联“借他百国药,康我千家人”成为传家座右铭,时时激励着卢氏世代,永远传承着卢氏医风。

( 2013年9月)

 

卢植五和他的大生堂(图2)

 

 

 


  卢植五的膏药秘方